【花卉大全】温中止痛的良药--吴茱萸


温中止痛的良药--吴茱萸

【花卉大全】温中止痛的良药--吴茱萸

文章插图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 吴国有一种在民间称为吴萸的草药 。 当时吴国是个小国, 每年都向楚国进贡物品 。 有一年, 吴国的使者将吴萸作为贡礼送上, 但贪婪的楚王喜欢的是金银珠宝, 哪瞧得起这不显眼的区区小物, 便大发雷霆, 不容吴国使者有半句分辩, 将他赶出宫去 。 当时楚国有位姓朱的大夫, 与吴国使节是故交, 就将其接回家中, 吴国使者这才详细叙说吴萸是吴国的上等药材, 能治胃寒腹痛, 止吐泻, 因素闻大王有腹痛的旧疾, 故而献之, 想不到大王竟…… 。
【【花卉大全】温中止痛的良药--吴茱萸】朱大夫好言劝慰, 并留下吴萸, 精心保管起来 。 次年, 楚王因受寒突然旧病复发, 腹痛如绞, 冷汗直冒, 满朝文武束手无策, 朱大夫见机会已到, 赶紧将吴萸煎汤, 献与楚王服下, 药到病除, 楚王大喜, 重赏吴大夫, 并问起药的来源, 朱大夫重提去年吴国使者献药之事, 楚王后悔莫及, 一面派人去向吴国道歉, 一面命人广植吴萸 。 几年后, 楚国流行瘟疫, 全国到处是腹痛吐泻的病人, 全靠吴萸挽救了许多百姓的性命 。 楚王见吴萸帮了大忙, 便传旨嘉奖朱大夫 。 楚国的老百姓为了感谢朱大夫, 将吴萸改称为吴朱萸, 后世的医药学家又在朱字上加上了草字头, 正式取名为吴茱萸, 并一直沿用至今 。
主产长江以南地区的吴茱萸, 别名曲药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 。 生于温暖地带山地、路旁或疏林下 。 为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 高2.5~8米 。 幼枝、叶轴、叶柄及花序均被黄褐色长柔毛 。 羽状叶对生;小叶5~11, 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 长5~14厘米, 宽2~6厘米, 上面疏生毛, 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 有透明腺点 。 花单性异株, 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 。 骨突果紫红色, 有粗大腺点, 每果含种子1粒 。 花期6~8月, 果期9~10月 。
吴茱萸的果实含吴茱萸碱(evodiamine)、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羟基吴茱萸碱(hydroxy-evodiamine)、柠檬内酯(limonin)、辛弗林(synephrine)、吴茱萸烯(evodente)等 。 其味辛、苦, 性热, 有小毒 。 有散寒止痛, 降逆止呕, 助阳止泻的功效 。 用于头痛、疝痛、脚气、痛经、脘腹胀痛、呕吐吞酸、口疮等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