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三 )


中国植物志采用1936年版的恩格勒系统 。
2.哈钦松系统
英国学者哈钦松(HutchinsonJ 。 )于1926年发表《有花植物科志》,提出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的系统树,并作了详细的阐述 。 他的系统含91目411 科 。 他的工作是在边沁(Bentham)和虎克(Hooker)的《植物属志》(Generaplantarum)的分类系统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 他把木本的多心皮类(木兰 目)和草本的多心皮类(毛茛目)分开来,二者分途发展出后来的木本群和草本群 。 这是形式上的附会,系统发育上不存在离开生存条件的多样性 的影响而孤立发展的类群 。 哈钦松认为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双子叶植物的毛茛科,并把单子叶植物依花被特征划分为萼花类,冠花类和颖花类 。 哈钦松系统最后一次修订在1973年,后来把凡是认为木兰目等多心皮类是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群,或进一步认为由多心皮类发展出被子植物其 他类群的学派,称为多心皮学派 。 哈钦松系统为多心皮学派奠定了基础 。
3.塔赫他间系统
塔赫他间(TakhtajanA 。 L 。 )是前苏联学者,其系统是1954年公布的,并在1959年以后作了几次修订,最后一次修订是在1987年 。 他认为被子植 物系起源于种子蕨,并通过幼态成熟演化而成的,而不是起源于现存的裸子植物或已绝灭的本内苏铁或科达树 。 由于被子植物具有极为简化的 雌,雄配子体和独特的双受精现象,因此提出被子植物单元起源的观点;草本由木本演化出来,单子叶植物起源于水生双子叶类具有单槽花粉的 睡莲目莼菜科(Cabombaceae) 。 木兰目是最原始的代表,由木兰目发展出全部被子植物 。 至于被子植物的发源地,他提出从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 到西南太平洋的斐济 。 塔赫他间1987年系统含12亚纲166目533科 。
4.克朗奎斯特系统
克朗奎斯特(CronquistA 。 )是美国学者,他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是1958年发表的 。 他1981年修订的系统将被子植物划分为11亚纲83目383科 。 这 一新系统与塔赫他间(1980)系统的主要观点趋于一致,但不用“超目“的分类单元 。 例如,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而非其他裸子植物;木兰目是 现存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群,也是其他被子植物的出发点;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原始双子叶植物中可能与睡莲相似的草本植物 。
5.达格瑞系统

【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文章插图
达格瑞(DahlgrenR 。 )是瑞典人,1980年他提出的被子植物系统是基于种系发生分类(phylogeneticclassification)上的 。 达氏同样主张被子植 物单元起源,起源于种子蕨 。 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原始的双子叶植物,很早已经分开,现存的Lactoridaceae,番荔枝科,金粟兰科及马兜铃科和 单子叶植物的祖先类似;不同意单子叶植物起源于睡莲类的观点 。 达氏系统把被子植物作为一个纲,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列为亚纲,下设超 目等分类单位,整个系统含33超目108目369科 。
6.张宏达种子植物系统
1986年张宏达提出种子植物系统,打破传统上把种子植物划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分类法,把全部种子植物,及已经发现的种子蕨,包括 在他的系统里,作为种子植物门,并在门下设立了10个亚门,有花植物作为最后一个亚门 。 对于有花植物,也在恩格勒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新 的系统 。 其最重要的观点是:①种子植物的胚珠分别来自无孢子叶的顶枝及孕性的孢子叶,并形成了五种不同类型的种子和果实,即银杏型,科 达狄—本内苏铁型,紫杉型,苏铁—有花植物型和松柏型 。 只有松柏类才是真正的裸子植物 。 买麻藤类具有雏形的双受精现象,再加上买麻藤 的营养器官,包括茎,叶,维管束的各种结构,应将其归并于有花植物 。 ②有花植物起源不迟于三叠纪,因为地球联合古陆自三叠纪开始解体 ,再不可能产生全世界统一的有花植物区系 。 ③有花植物起源自种子蕨,从有花植物的子房及胚珠的结构,具有异形孢子和孢子叶的种子蕨才 是它可能的祖先 。 现代有花植物,包括木兰目,都不是最古老的有花植物,因为木兰目种系繁衍,花的结构完整,虽然雄蕊及离生心皮是原始 的性状,但次生木质部却具有明显的次生特征 。 不同意把木兰目当作最原始的有花植物,以及全部被子植物均出自木兰目的单元单系观点,主 张有花植物的起源是单元多系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