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二 )


真蕨植物最早出现在中泥盆纪 。 这些古生代的真蕨类化石与其它蕨类很不一样 , 所以被分成为原始蕨类 。 它的孢子囊长形 , 囊壁厚 , 纵向开裂或顶上孔裂 。 重要的代表有我国云南省发现的泥盆纪小原始蕨(Protopteridiumminutumhalle)(见图)以及发现于中泥盆纪的古蕨属(Archaeopteris)等 。
小原始蕨是具有一种合轴分枝的小植物 , 侧枝的末端扁化成扁平二叉分枝的叶片状 , 孢子囊着生在具有维管束的小侧枝顶上 。 古蕨属具有大型、二回羽状的真蕨形叶子 , 在一个平面上排列着小羽片 , 孢子囊着生在小羽片轴上 , 孢子异型 。 这些植物在体形上很可能代表介于裸蕨类和真蕨类之间的类型 。 古蕨属的发现 , 加强了真蕨纲和裸子植物纲之间在系统发育上的联系 。 许多人认为 , 最早的裸子植物是通过古蕨这一途径而发展出来的 。 在长远的地质年代中 , 这些古代的真蕨植物到二迭纪时 , 大多数已经灭绝 。 在三迭纪和侏罗纪时 , 又演化发展了一系列的新类群 。 现代生存的真蕨植物多数具有大型的叶 , 有叶隙 , 茎多为不发达的根状茎 , 孢子囊聚集成孢子囊群 , 生在羽片的下面或边缘 , 绝大多数是中生代初期发展的类型 。
【【起源】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