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中”以应无穷

作者:黎荔
“环中”以应无穷
有一个庄子的概念 , 叫“环中” 。
出自于《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 , 以应无穷 。 ”环中 , 指圆环的中心 。 如果圆环是指具体的、严格的现实世界 , 那么“环中”则是抽象、空灵、自由之处 。 庄子认为“环”中 , 是非并行 , “环”中 , 时空同在 , “环”中 , 物我两忘 , “得其环中” , 以应无穷 。 其实 , “环中”这一“中空”思想 , 在《老子》中就早已产生 , “天地之间 , 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 , 动而愈出 。 多言数穷 , 不如守中 。 ”老子认为虚静无为的道就像一个风箱一样 , 中间是虚空 , 真气充盈 , 产生出能量 , 化为万物 , 以“无”驾驭“有” , 无为而无不为 。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 , 认为万物中空 , 化而为一 , 在宇宙这个大“环”中 , 万物于虚空 , 不见其发源也不见其终极 , 立于“环中”就是“游心”于虚空 , 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的境界 , 是一种向内发现的“中空”之虚 , 是“出六极之外 , 而游于无何有之乡”(《应帝王》) , 是“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 。 在这样万物合一的虚空中 , 时间既流动又静止 , 空间既变动又固定 , 时间和空间无限远大 , 无限超越 。
庄子的“环中”思想流播于后世 , 庄子之后 , 宗炳、陆机、刘勰、刘禹锡、司空图、苏轼、严羽、王国维等人都发挥并完善了虚静说 。 其中 , 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中国诗学上的不朽篇章 。 司空图将诗歌风格归纳为二十四种: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 其中 , 第一章的《雄浑》即是对庄子“环中”思想的阐发:
大用外腓 , 真体内充 。
反虚入浑 , 积健为雄 。
具备万物 , 横绝太空 。
荒荒油云 , 寥寥长风 。
超以象外 , 得其环中 。
持之非强 , 来之无穷 。
“雄浑”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 , 是建立在老庄“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一种美 。 之所以放在二十四品之首 , 讲的是一种同乎自然本体的最高的美 , 也就是诗歌创作的最理想境界 。
它所体现的“超以象外 , 得其环中”的创作思想是贯穿于整个二十四品的 。 “超以象外”为虚 , “得其环中”为浑 , “雄浑”境界的获得 , 必须“返虚入浑” , 必须超乎言象之外 , 而能得其环中之妙 。 宇宙本体原为浑然一体 , 运行不息的一团元气 , 最高的美为天地自然之美 , “返虚入浑”的诗境得自然之道 , 故包容万物 , 笼罩一切 , 有如大鹏之逍遥 , 横贯太空 , 莫与抗衡 。 虚空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意味 , 犹如昼夜运行、变幻莫测的混沌元气 , 日新月异 , 生生不息 , 自由自在 , 飘忽不定 , 浑然而生 , 浑然而灭 , 气势磅礴 , 绝无形迹 , 故而是“不著一字 , 尽得风流” 。 孙联奎《诗品臆说》中点评道:“‘不著一字’即‘超以象外’ , ‘尽得风流’即‘得其环中’” 。 我体会“环中”之美 , 是指言有尽而意无穷 , “环中”通过“心”对空灵虚静的体验 , 而最终归于精神之“逍遥” 。 心有多空灵 , 美就有多深邃 。
“环中”以应无穷
非常喜欢庄子的“环中”思想 , 我也非常认同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的名言:“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 , 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侧 , 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 。 缠绵悱恻 , 才能一往情深 , 深入万物的核心 , 所谓‘得其环中’ 。 超旷空灵 , 才能如镜中花 , 水中月 , 羚羊挂角 , 无迹可寻 , 所谓‘超以象外’”(宗白华《禅境的表现》) 。 庄子的“环中”思想 , 的确对中国美学、中国艺术、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