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抛荒地”变“致富田”

本文转自:北青网
靖州:“抛荒地”变“致富田”
旋耕机在田里耕地 。
红网时刻新闻采访人员 张兴诚 通讯员 梁华 李平 怀化报道
【靖州:“抛荒地”变“致富田”】近日 , 在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寨牙乡地卢村 , 金杉沟种养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基地呈现出一派春耕生产繁忙的景象 , 社员们正驾驶着“铁牛”驰骋 , 努力实现“抛荒地”变“致富田”的目标 。
“去年村‘两委’带领合作社复垦抛荒地112亩 , 生产出来的无公害稻米产量高、品质好 , 成了客户的‘放心米’ , 村集体在粮食生产中也获得了1万多元的收入 。 同时解决了村里留守劳动力就业难、收入低的问题 。 ”地卢村党支部书记、金杉沟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爱林高兴地说 。
今年 , 地卢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 , 拓宽思路、主动出击 , 结合春耕生产和抛荒地整治 , 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 , 发展村集体经济 , 鼓励群众把抛荒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合作社进行集中耕种 。 目前合作社流转复耕土地面积达到220亩 。 预计生产粮食10万公斤 , 村集体可实现收入2万元以上 , 同时带动26名当地农民就业 。
今年以来 , 靖州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 按照“稳水稻、扩旱粮、增加复种、遏止抛荒、减少非粮化”思路 , 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 ,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 安排专项资金1300万元 , 以奖代补提高耕地抛荒治理积极性 , 动员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对抛荒耕地进行复垦复种 , 着力解决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 确保抛荒耕地全面“清零” 。 同时鼓励、扶持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和粮食经营主体流转抛荒耕地从事粮食生产 , 开展“代耕代种”服务 , 从而壮大集体经济 , 有效破解“谁来种地”“谁来经营”等问题 。
稳住农业“基本盘” ,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 靖州今年将围绕实现粮食生产面积31.3万亩、产粮14.1万吨的目标 , 调整种植结构 , 扩大种植规模 , 力推0.7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 稳粮提质 , 促进土地增效、农民增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