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冬瓜的栽培技术


冬瓜的栽培技术 一、栽培方式 冬瓜栽培方式可分为地冬瓜、棚冬瓜和架冬瓜三种 。
1、地冬瓜:植株爬地生长,株行距较稀,一般每亩种植300株左右,管理比较粗放,茎蔓基本上放任生长或结果前摘除侧蔓,结果后任意生长 。 其优点是花工少,成本较低 。 缺点是瓜型欠佳,经常扶瓜;否则畸形果率高;果皮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破损,影响耐贮性;光能利用低,结果大小不均匀,单位面积产量较低 。 该方式只适用于岛内销售的灰皮冬瓜品种,而对于商品性要求较高的北运或出口品种:如,“青皮冬”、“黑皮冬”和“青杂1号”则不适用 。
2、棚冬瓜:植株抽蔓后用竹木搭棚引蔓,有高棚和矮棚之分 。 高棚一般高为150-200厘米,矮棚一般高60-80厘米,棚宽250-300厘米 。 海南瓜农一般采用矮棚方式为多 。 植株上棚以前摘除侧蔓,上棚以后茎蔓任意生长 。 棚冬瓜的座果比地冬瓜好,果实大小比较均匀,单位面积产量一般比地冬瓜高,但基本上仍是利用平面面积,不利密植,一般只能在瓜蔓上棚前间套种,不能充分利用空间,且搭棚材料多,成本高 。 近年来,为省材料、省成本和省工,开始推广一种改良式的网棚架:即,先用木桩、铁丝搭一个基本棚架,再覆处编织好氟龙丝网 。 尼龙网最少可使用三造,搭架非常方便省工 。
3、架冬瓜:支架的形式有多种 。 有“一条龙”:即,每株一桩,在130-150厘米高处,用横竹连贯固定;有“人字架”;有“一星鼓架龙眼”和“四星鼓架龙眼”:即用三或四根竹竿搭成鼓架,各鼓架上用横竹连贯固定,一株一个鼓架 。 架冬瓜形式虽多种多样,但都结合植株调整,较好地利用空间,提高座果率并使果实大小均匀,有利于提高产量与质量;也利于间套作,增加复种次数;而又比棚冬瓜节省架材,降低成本 。 在目前条件下,架冬瓜是三种栽培方式中比较合理、比较科学的一种方式 。
二、栽培季节、播种育苗及种植密度
1、栽培季节:冬瓜喜温、耐热,为获得丰产,应选择冬瓜座果和果实发育的适宜气候条件栽植 。 气候条件对冬瓜座果率的影响最大,因此,在季节安排方面要特别加以注意 。 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等条件有利于座果;空气干燥,气温低和阴雨天,昆虫活动少,不利于授粉;且降低柱头的受粉能力,因而座果差 。 根据冬瓜对光温条件需求的特点,海南南部的陵水、三亚、乐东等市县由于冬春季节气温多在20℃以上,阳光充足,整个冬春季均可播种,并可正常开花结果;而北部的文昌、澄迈、琼山、定安、临高等市县,在冬春季节,特别是在1月上旬至2月下旬,常有低于15℃的低温阴雨天气出现,因此,在播种时就要特别注意,尽量避免使栽植的冬瓜在这段时间内开花结果 。 冬瓜的播种,除考虑气候因素外,也应注意考虑市场因素 。 因为海南栽培的冬瓜,特别是冬春季栽培的冬瓜,其产品大部分都百销往岛外及港澳市场 。 所以,在栽培季节上,还要注意避开内陆省份,特别是广东、广西等省的冬瓜生产旺季 。 只有这样,才能使栽培的冬瓜达到高产、高效之目的 。 在一般情况下,海南栽培的冬瓜只要在 12月下旬至5月上旬前收获产品上市,其售价均较高,反之则较低 。 据此,海南的南部地区在9月中旬至1月上旬为冬春季栽培冬瓜的适宜播种期;其他地区则以 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和12月上旬至1月上旬播种最好 。 若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播种,由于开花结果期多处在1-2月份的低温、阴雨天气影响之下,座果非常困难,即使能座果,果实也生长缓慢,发育不良,畸形果率较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