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四法,眼、手、步、身 “看”腰隙和“在”腰隙

练开合, 既是练气的开合, 也是练意识的开合 。 在站桩过程中开合的中心点在命门, 那么意识的基点应该放在哪里, 在头部中心还是在腰部命门呢?
经典《十三势歌》说:“命意源头在腰隙”, 即意识应该放在腰部命门处, 但在实际站桩时不容易做到 。 人习惯了用眼睛来确定位置, 一说腰部命门就用眼睛往下看, 闭上眼睛还是一样, 用意识从上往下找 。 这样就不是“命意源头在腰隙”, 而是“命意源头看腰隙” 。
在这种情况下练开合会有两个中心, 一个在命门, 另一个在大脑, 这就难以形成整体 。 要形成整体必须把命门和意识融合在一起, 变“看”腰隙为“在”腰隙, 使气和意识以命门为中心, 往顶心、脚心、手心以至全身做开合 。
把“看”腰隙变为“在”腰隙, 一方面要把周身的气往腰部命门聚集, 另一方面要改变思维方法, 突破视觉习惯对意识功能的限制, 变从上往下为从里往外, 进而摒弃三维空间的局限, 直接作整体的开合 。
我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蹲墙和站桩有两点体会:第一, 把周身的气往腰部命门聚集, 需要在腰部命门处制造一个“热点”, 即能够体察的东西 。 有了“热点”, 无论是“看”还是“在”就有了目标;有了“热点”, 就可以把练功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去, 从而加速进程 。
第二, 看东西要重大局轻小部 。 重大局有利于接近整体, 轻小部不是弃小部, 而是把它放在大局中体察, 不要把局部的特性绝对化 。 如站桩的时候脚疼, 若意识与脚结合, 会感觉到疼痛在加剧;若意识不与脚结合而与全身结合, 疼痛会减轻;若意识与身体气的开合相结合, 疼痛会感觉不到 。
就上述两点体会来讲, 后者对我个人更有意义, 它提示如果意识的参照系不改变, 人的意识活动就只能局限在狭窄的范围里, 真正的整体生命活动就无从谈起 。



整体动作之眼法
眼法要随着主要的手的动作而向前平视 。 凡动作变化首先用意识指导内部(内脏)向预定前去的方向作好安排, 眼神先向预定前去的方向前视, 然后身法、手法、步法跟上去,所谓“一转眼则周身全动” 。 这是“始而意动, 继而内动(内脏), 然后形动(外形)”的细致的锻炼方法 。 这样细心体会地去练, 可以逐渐做到: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 说动一齐俱动, 说到一齐俱到, “形神合一”, 也就能达到练拳有精神的评语 。
看人练拳时如何看出他的精神贯注?首先可以从眼法上来判断 。 俗语说:“神聚于眼”, “眼为心之苗”, 有些人在练时专将目光轮流注视左右手掌, 不随动作的转移将目光前视, 对锻炼视力的灵活性和延展及远是没有帮助的 。 眼神不灵动, 定式时目光不严正地前视, 则意无所专注, 劲不能充足, 神不能团聚, 必然使观者感觉到练拳者毫无神气 。 那种采用静坐时“垂帘闭目”式的眼半开半闭以及专视手掌的练法, 除了对养静有益外, 对锻炼视力是没有好处的 。 练拳时目光随动作转移而向前方远处凝视, 既能使眼球神经获得训练, 也有助于视力的恢复和增强 。
在花树丛多的绿化环境中练拳, 既有利于呼吸新鲜空气, 使身体能适应气候的变化, 也有利于视力的恢复和增强 。 一天有一定时间进行锻炼, 对患病者大脑神经的恢复是有好处的 。 每天在公园练拳者比在室内练拳者在疗效上、健身效果上要好的多, 其道理就在这里 。 当然, 在雾浓露重、烈风阵雨中练太极拳或锻炼疗法, 是害多利少的 。
练拳时能够婉曲匀称, 气势相连, 好像风中杨柳, 摇曳生姿, 富有节奏的情趣, 是练日久后, 身手步协调, 上下相随, 内外合一的表现, 这是“诚于中, 形于外”, 里边有情有景, 外形上才能显示出气象万千的“神气活现” 。 而“神气活现”, 主要从眼法上透露 。 太极拳名家在演拳时“目光如电”, “目光四射”, “威而不猛”, 不但在技击作用上为了识透对方的动向, 所谓“其机在目, 敌情预晓”, 以及先发制人地用眼法慑服对方;在艺术形象上也由于目光的灵活有神使演拳富于生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