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怎样辨认黄水疮,怎么判断是不是黄水疮


如何防治黄水疮? 用温开水洗一洗 , 擦干 , 再涂上氯霉素注射液 , 然后再涂上氟轻松软膏 , 一般2-3次就可以了
急 , 求助!黄水疮 黄水疮
黄水疮 , 又称滴脓疮、天疱疮 , 是一种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 。 《外科正宗·黄水疮》云:“黄水疮于头面耳项忽生黄泡 , 破流脂水 , 顷刻沿开 , 多生痛痒 。 ”其特点是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出现脓疱、脓痂:多发于夏秋季节 , 好发于儿重 , 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 , 易在托儿所 , 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 。 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 ,

[病因病机]

夏秋季节 , 气候炎热 , 湿热交蒸 , 暑湿热海客于肌肤.以至气机不畅、汗液疏泄障碍 , 湿热毒邪壅遏 , 熏蒸肌肤而成;若小儿机体虚弱 , 肌肤娇嫩 , 腠理不固 , 汗多湿重 , 调护不当 , 暑湿毒邪侵袭 , 更易导致本病的发生 。 反复发作者 , 湿热邪毒久羁 , 可致脾虚失运 。

[诊断]

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 , 也可蔓延全身 。

皮损初起为散在性红斑或丘疹 , 很快变为水疱 , 形如米粒至黄豆大小 , 迅速化脓混浊变为脓疱 , 周围绕以轻度红晕 , 脓疱开始丰满紧张 , 数小时或1—2天后脓液沉积 , 形成半月状积脓现象 , 此时 , 疱壁薄而松弛 , 易于破裂 , 破后露出湿润而潮红的糜烂疮面 , 流出黄水 , 干燥后形成黄色脓痂 , 然后痂皮逐渐脱落而愈 , 愈后不留疤痕 。 若脓液流溢他处 , 可引起新的脓疱 。

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 一般无全身症状 , 但皮损广泛而严重者 , 可伴有发热、畏寒及全身不适等症状 。 常可引起附近饕核肿痛 , 易并发肾炎、败血症 , 甚至危及生命 。

病程长短不定 , 少数可延至数月 。

[鉴别诊断]

一、水痘多见于冬春季 , 发病前常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 皮损为绿豆至黄豆大小、形态较一致的水疱 , 向心性分布 , 化脓与脓痂轻微 , 索侵及粘膜 。

二、 , 脓窝疮常因虱病、疥疮、湿疹、虫咬性皮炎等染毒而成 , 脓疱壁较厚 , 破后凹陷成窝 , 结成厚痂 。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暑湿热蕴脓疱密集 , 色黄 , 周围绕以红晕 , 糜烂面鲜红;伴有口干 , 便干 , 小便黄;舌红 , 苔黄腻 , 脉濡滑数 。 ,

辨证分析:夏令暑湿热邪熏蒸 , 蕴结于肌肤 , 故见脓疱密集 , 色黄 , 周围绕以红晕 , 糜烂面鲜红;暑为阳邪 , 伤津耗液 , 则口干 , 便干 , 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为暑湿热蕴之象 。

治法:清暑利湿解毒 。

方药:清暑汤加减 。 热重烦躁者 , 加黄连、山栀等以清热除烦;大便于结者 , 加生大黄以褐偷既取?/p>

(二)脾虚湿蕴脓疱稀疏 , 色淡白或淡黄 , 糜烂面淡红;伴有食纳少 , 大便溏薄;舌淡 , 苔薄微腻 , 脉濡细 。

辨证分析:脾虚失运 , 湿热内生 , 熏蒸肌肤 , 故见脓疱稀疏 , 色淡白或淡黄 , 糜烂面淡红;脾虚失运 , 则食纳少 , 大便溏薄;舌淡 , 苔薄微腻 , 脉濡细 , 为脾虚湿蕴之象 。

治法:健脾渗湿 。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 食滞不化者 , 加槟榔、焦三仙以化气行滞 。

二、外治法

(—)脓液多者 , 选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等适量煎水湿敷或外洗 。

(二)脓液少者 , 用三黄洗剂加入5%九一丹混合摇匀外搽 , 每天3—4次 。

(三)局部糜烂者 , 先用明矾溶液洗去脓痂 , 再将冰硼散撤于患处 。

(四)脓痂厚者 , 选用青黛、黄柏、苍术研细末 , 植物油调匀外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