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拳王擅长的踢技 古传泰拳—手搏术溯源


泰拳王擅长的踢技 古传泰拳—手搏术溯源

文章插图

一、“手搏”术
泰拳源于“手搏”术 。
手搏术起源于中国, 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 据史料记载, 秦汉时期, “手搏”术已在军队中广泛使用, 并流传至边远的西南诸国 。 唐朝中后期, 西南臣服的南诏国兴起, 并对外扩张, 东南数犯安南, 西南直侵骠国(今缅甸), 南沿澜沧江开拓西双版纳一带, 兵力直抵今泰国北部 。 在扩张的过程中, 军中广泛使用的手搏术流传至沿途各少数民族, 并不断汲取了各民族技击术精华, 将各民族武艺融于一炉 。
至元朝, 归属于元帝国的蔺南王国(定都于今泰国清迈)的同宗分支泰族先民南迁至湄南河上游和下游, 于1238年建立了暹国和暹罗国, 暹罗国即为今日的泰国 。
争勇善斗的泰族先民对手搏术极为青睐, 无论在宫中还是民间, 徒手格斗都是最为流行的“休闲运动”, 格斗胜出者被视为英雄, 令人崇拜, 由此也激发了人们习武的热情, 并促进了徒手格斗术的发展 。 但这种极为流行的运动却充满着血腥, 技击术在当时已被称作“手搏”, 拳赛则被称为“打拳”或“争锋”, 比赛时没有规则或少有规则限制, 双方可以各展绝技, 甚至各种毒招来打败对手, 用“碎手斩臂”一词来形容比赛的激烈程度并不为过 。
暹罗邻国的缅甸人、吉蔑(柬埔寨)人的徒手格斗术与暹罗“手搏”术亦极为相似 。
手搏术的鼎盛与暹罗国第二十代国王纳黎萱是分不开的 。 纳黎萱的一生是在征战中度过的, 他不仅武艺高强, 而且善于用兵, 曾多次以少胜多, 击败缅甸 。 最著名的一次战役发生在1592年, 那一年纳黎萱刚刚即位两年, 缅甸发动了对暹罗的第四次进攻, 纳黎萱不畏二十五万缅军, 最终将缅王储杀死在象背上, 从此缅军150年不敢入侵, 而暹罗却开始了扩张生涯 。 纳黎萱经年用兵, 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他认为一个好军人一定要有以一抵众之勇及技艺, 而“手搏术”不仅可以锻炼一个人的胆量, 更可弥补手无兵器时的被动, 于是纳黎萱将“手搏术”列为军训项目, 谓之“盘南” 。 “盘南”注重实战效果, 招法亦从实战出发, 没有套路限制, 头触、口咬、脚踢、蹬、踩、绊足、拳打、肘击、膝顶、肩抵、臀撞等皆为招数, 将身体任何部位都视为武器 。

泰拳王擅长的踢技 古传泰拳—手搏术溯源

文章插图

当时的暹罗国势日益强盛, 在纳黎萱的影响下, 尚武之风尤为浓郁, 不仅成人多好武, 就是幼童亦喜欢挥拳展腿 。
在今日泰国北部, 每逢重大节日时, 仍有古拳表演, 而这种古拳已与“手搏”术有了很大差别, 但缅甸拳中却依然可以领略到古手搏术的风貌, 这或许是缅甸曾被暹罗占领的缘故吧 。 缅拳较泰拳更为凶险, 其动作幅度大, 招式灵活而善用身体各部位的风格, 却颇得古手搏术神韵, 而且比赛时依然延续着原始的规则——无限制自由格斗, 这样的规则虽然使拳手技艺得到了全面发挥, 但却充满了古拳竞技般的血腥气 。
二、由徒手到缠麻
手搏术发展到十七世纪时, 已由徒手演变为双手缠麻, 十八世纪时, 双手缠麻的手搏术最为流行 。 最初暹罗拳师以条状马革缠捆双掌, 后又改用粗麻缠拳, 后又演变为以生棉绳缠裹 。 倘若对方同意, 可以用混有石屑的黏液蘸于拳麻表面, 使拳面更加坚硬, 增强杀伤力, 此时的格斗更为残酷, 拳手毙命于拳台的事时有发生 。
或许正是由于它的血腥, 才显示了其独特的魅力, 这种魅力吸引着众多嗜血的拳师参与其中, 以展示自我的精神, 其中甚至包括暹罗国王 。 暹罗国第三十代国王帕昭·素被人们称为“虎王”, 他曾在微服出巡时, 以平民身份参与佛寺盛会中的擂台赛, 并连胜两战, 一时传为佳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