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迟早要来,但不是现在就能计划好

作者:黎荔
未来迟早要来,但不是现在就能计划好
人们常说 , 世界未来的转变与趋势 , 都是隐含在现实与历史之中的 。 回顾历史 , 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 , 但这并非目的所在 。 因为 , 人类更渴望做的是预测未来 。 而想要完成这一目标 , 需要置身事外、耳聪目明 , 掌握海量数据 , 分析和洞察其发展逻辑 。
不容否认 , 西方科幻作品在一百年前对人类的预测 , 竟然大部分都已应验 , 并且成为社会变革的先锋 。 现在 , 几乎人类前行的每一个领域 , 改变都在到来 。 与以往相比 , 改变更加迅猛 , 更快 , 更多 , 更加不可预测 。 未来迟早要来 , 但绝不是现在能计划好的 。
例如 , 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兼执行总监、早期互联网的思想家之一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Negroponte)曾经预测说 , 互联网的全球化 , 将改变我们的国家观念 。 他预测 , 国家将会蒸发 , “就像一个樟脑丸 , 从固体直接变成气体” , “民族主义将不会比天花有更多的生存空间” 。 然而在中国 , 这颗樟脑丸挥发的速度似乎要慢许多 。 英国全民公投脱欧 , 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 , 都证明了这一点 。 事实上 , 随着全球化和深度互联 , 各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出现了明显的抬头之势 , 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之间进入了深度博弈 。 当前 , 欧洲民粹主义风暴远未停歇 , 大有席卷欧洲之势 , 谁说国家会轻易消失 , 就像蒸发一个樟脑丸?
未来迟早要来,但不是现在就能计划好
2011年底 , IBM的科学家预测 , 五年内 , 我们将彻底消灭数字鸿沟 。 移动设备填补了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信息鸿沟 。 未来五年内 , 随着移动技术的日益普及 , 各种重要信息触手可得 , 这一数字鸿沟将不复存在 。 试问这道深深的数字鸿沟消失了吗?我还是更认可威廉姆·吉布森在《未来》一书中说的 , 未来已经到来 , 只是分布不均匀而已 。 想一想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人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 就不难理解这种不均匀 。 一些我们觉得还是幻想的技术 , 已经实现了 , 甚至正在商业化 , 被某些人群习惯性地使用 , 但是 , 还有很多人可能生活在没有分布的低技术区域 。 并不是所有的人 , 都能够拿到数字信息时代的入场券 。 我们要问的恰恰是 , 未来在现实的第几层?
未来迟早要来 , 但绝不是现在能计划好的 。 知道这一点 , 我认为不要对未来做过多预测 , 知识分子更需要三思而后言 。 因为 , 知识分子在30年来对中国未来所做的一些一厢情愿的预测 , 常常受到了中国现实的无情嘲弄 。 上世纪90年代初 , 一些知识分子曾经预测中国社会面临崩溃;21世纪初 , 一些知识分子则以为加入WTO是让中国严重后退的征兆 。 但中国的发展其实完全超出了这些预言 。 今天的中国 , 通过开放深深地卷入全球化进程 , 也极大地影响着全球的进程 。 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可能和具体展开 。 当然中国也确实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 但“左”、“右”的知识分子往往过度局限于自己的意识形态立场 , 对中国的全新发展缺乏阐释力和预测力 , 也无力具体地回应中国所面对的挑战和问题 。
我的结论是 , 没有一种法则(不管这种法则是人性的或非人性的)可以把乱七八糟的局面引向一种光辉的或可怕的目标 。 认为未来可以预测 , 这是智力上的狂妄 。 历史不仅有其“必然” , 更有不可预测的“偶然”或“变数” 。 历史就是由“必然”与“偶然”相互激荡而成的 。 自发秩序存在于千千万万个大脑相互的撞击之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