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改进造纸术的是谁,是谁改变了造纸术( 三 )


远古以来 , 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 。 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 。 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 , 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 , 反复捶打 , 以捣碎蚕衣 。 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 。 此外 , 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 , 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 。 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 ,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 。 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 , 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 。
1957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 , 为西汉麻纸 , 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 。 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发现了不晚于公元前52年的两块麻纸 , 暗黄色 , 质地较粗糙 。
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延村出土了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张麻纸;1979年在甘肃敦煌县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汉麻纸 。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纸质地图残片 , 表明了当时的纸可供写绘之用 。 从上述西汉出土的纸的质量来看 , 西汉初年的造纸技术已基本成熟 。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 , 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 。 后人虽有推测 , 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 。 总体来看 , 造纸技术环节众多 , 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 , 绝非一人之功 。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 [编辑本段]发展与历史 纸的发明、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 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 , 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 。 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 , 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 。 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 , 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 。 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 , 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 。 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 , 纸就成了和缣帛、简 牍的有力的竞争者 。 公元三到四世纪 , 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 ,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 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 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 。 在原料方面 , 除原有的麻、楮外 , 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 。 在设备方面 , 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 , 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 , 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 , 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 , 提高了工效 。 在加工制造技术上 , 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 , 改进了纸的质量 , 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
从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碛出土的这一时期所造出的古纸来看 , 纸质纤维交结匀细 , 外观洁白 , 表面平滑 , 可谓“妍妙辉光” 。 公元六世纪的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 , 专门有两篇记载了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黄纸的技术 。 同时 , 造纸术传到我国近邻朝鲜和越南 , 这是造纸术外传的开始 。
公元六到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 , 我国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 , 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 。 在南方产竹地区 , 竹材资源丰富 , 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 。 关于竹纸的起源 , 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 , 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 。 从技术上看 , 竹纸应该在皮纸技术获得相当发展以后 , 才能出现 , 因为竹料是茎秆纤维 , 比较坚硬 , 不容易处理 , 在晋代不太可能出现竹纸 。 竹纸应该起源于唐以后 , 而在唐宋之际有比较大的发展 。 欧洲要到十八世纪才有竹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