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劲点说”对吗-魏坤梁 太极拳的意念问题

主讲名家:名家 陈正雷 杨振铎 吴文翰 赵幼斌 中国讲究“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 , 而更是重视意念的训练 , 有人说:“拳是意识体操 。 ”足见意念的重要 。 有关拳意念的说法很多 , 比如:“用意不用力”、“在意不在气 , 在气则滞”、“劲断意不断”等等 , 对这些说法 , 每个太极拳的习练者都有自己的体悟 , 可谓众说纷纭 。 在这一期‘名家讲堂”中 , 我们邀请几位太极拳名家就这一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 望对广大读者有所裨益 。 陈式太极拳名家 陈正雷不同阶段对意念有不同要求什么是意念?意念就是一种思想.一种感受.一种体悟 。 意念讲的不是套路的结构、动作的要领.而是一种感悟 。 陈式太极拳追求的是灵感、灵敏和速度.要求“用意不用力” 。 这是因为.意念集中了.周身放松了 , 才能肢体协调.内气贯通.然后 。 才能产生速度.产生力量 。 这种力量是在高速运动中产生的冲击力.不是低速运动产生的推力 。 所以.太极拳的松柔.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不用力就是松柔.用力就是刚硬 。 在不失棚劲的条件下.放松下沉.这叫柔;“刚”则是通过速度产生一种灵活性的力量.是一种松活弹抖的力量 。 “用意不用力” , 是要求思想洁净、精神集中.达到入静程度 ,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拳术演练 。 “不用力”是说在初学阶段.初学者很容易用僵劲拙力.这时你要放松 , 不要刻意用力 。 太极拳还要求“劲断意不断” , 是说在定式时.动作停止了.劲力似乎断了 , 但是意念没有断 , 这是内气回归丹田的一种表现.其中蕴含着下一个动作的开始 。 内气回归丹田时.丹田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膨胀力.身体既有收缩又有膨胀.极其灵敏 。 从外形上看.劲断了.但是 , 内气通过意念 , 在周身贯串得非常饱满 。 随时都可以喷发而出 。 这种感觉是初学者感受不到的.要达到中高级阶段才能有所体悟 。 “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则是说意念是一种灵感.意念始终集中在这个灵感上.就非常灵活.如果没有这个灵感.没有圆活饱满的内气感觉.刻意地用力 , 去追求某种感觉.就不会灵活.就滞重 。 总之.太极拳的意念问题是比较抽象的.也是难于把握的 。 我认为 , 练习太极拳.在不同的阶段对意念有不同的要求 。 对于学习陈式太极拳.对意念的要求我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初学阶段.练习者的意念主要是仔细看老师的示范动作 。 思考、记忆动作的要领、.套路的结构等问题 。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要由浅入深地引导 。 这时如果要讲一些”意守丹田”“劲断意不断”“用意不用力““内气运行”等等意念问题 , 学生是很难理解接受的.而且很容易出偏差 。 第二个阶段.练拳达到套路熟练、动作规范标准的程度后 ,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练习者手上会出现麻、热、胀的感觉.这是有了初步内气的表现 。 此时.可以开始讲一些意念的问题 。 这时.学生练拳时的意念是动作协调、周身放松、内劲连绵不断 , 要把手上的感觉保持住.不要跑掉 , 贯串始终 。 以上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外形引动内气.让内气与外形结合.使内劲连绵不断:第二个阶段的意念是调整身法.让这种感觉不要跑掉 。 能够贯串始终.意识连绵不断地跟着动作运行 。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会产生内气注入丹田的感觉 , 丹田充实饱满.这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 这时.意念要引导内气下沉丹田.在每一个动作的定式时 , 都要用意把内气完全收入丹田 。 内气回归丹田的感觉是沉重、饱满 。 第四个阶段是用意使内气下到脚上.降于涌泉穴 。 要有脚踏实地的感觉 。 达到这个程度.就有步法轻灵稳健、稳如泰山的感觉 。 这时.你才能体会到内气在周身的运行 。 杨式太极拳名家 杨振铎着意求开展 , 内气存丹田练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 。 这里说的是不能用拙劲、僵劲 , 不能强努着用劲 。 不用力.并不是说一点劲都不能用.如果一点力量都不用.人体就不能做任何运动.更不用说练拳了 。 我以为 , 练太极拳用“意”首先是要有开展的意念.也就是.在意念上要有身肢放长、舒展大方的想象.这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 只有身肢放长了.动作才能舒展大方.内气才能贯串周身.才能打通周身的血脉 。 这对和增长内功都是很重要的 。 其次 , 在意念上要有气沉丹田的意识.也就是意守丹田 。 太极拳拳论中说:“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 ”就是说意念上既要有头顶百会穴上领的意思.又要有内气归于丹田的沉稳的意思 。 练习太极拳特别注意养气.也就是“气沉丹田” 。 但是这里的气沉丹田在意念上不能过于执着、沉重.要自然而然.若有若无 。 否则.如果过于注重内气的运行 , 就会造成迟滞、重浊.也就是拳论中说的“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 。 “在气则滞”.还表现在用拙劲、僵劲上 。 如果一个人打拳时.努气、用劲.好像很有力量.其实.这些劲力都僵滞在肢体上.不能完全地发放出来.这样.不仅对养生不利 , 而且.在技击搏斗中.也会动作迟缓、无力.因而受制于人 。 所以.太极拳论中要求意念要放松 。 这样才能“运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 。 也就是说.在放松的情况下.内劲才能“由脚而腿而腰.形子手指.达于四梢” 。 所以.意念不能过于执着 , 要纯任自然 。 再有.要注意.练习太极拳时的意念是有阶段性的 。 初学阶段.意念在于动作的规范 , 多体会、模仿老师的动作 。 随着动作的熟练 , 意念可以关注内气沉于丹田.可以体会动作的连贯.体会劲力的表现等等 。 这时要了解动作的技击含义.在意识上要有技击含义的表现 。 当然.如果你是为了健身养生而练习太极拳.也可以不注意这些意识内涵 。 但是.如果你了解了太极拳动作的技击内涵.则有利于动作的规范和内劲的运行表现 。 武式太极拳名家 吴文翰我对太极拳用意的几点认识对于太极拳的意念问题 , 我想谈如下几点 。 1、练习太极拳如何用意?《十三势行功歌诀》讲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工夫 。 ”这里要求练习太极拳要用意 。 那么怎么用意呢7根据我的经验.在练习太极拳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用意 。 用意.就是用心揣摩的意思 。 第一个阶段是开始学习太极拳的时候.用意在了解拳势的名称.比如”单鞭”“白鹤亮翅”等.最好知道这些名称的意思.比如为什么叫“懒扎衣“;其次.还要知道练拳的规矩.比如:身法要正确、拳势要规范 。 这是第一个阶段需要注意的 。 第二个阶段是要知道每个拳势的用法 。 这个阶段和第一个阶段的要求不一样.练拳要眼前无人似有人.就像和人进行搏斗一样.有实战意识 。 第三个阶段是要懂得招式的变化.也就是太极拳要求的懂劲.在意念上要体会每个动作劲力的变化 。 第四个阶段是在拳势的开合虚实上下工夫.用意体会开合虚实的变化 。 开合虚实 。 是太极拳最核心的内容.要了解每个招式开合虚实的变化 , 这样才能使拳艺臻于神明 。 2、如何理解意、气、力、神之间的关系?太极拳的特点是内外兼修.不仅是对形体的锻炼.还有对意、气、神等内在的东西的修炼 。 武禹襄说:“身虽动.心贵静 。 气须敛.神宜舒 。 心为令.气为旗 。 心为驱使.神为主帅 。 ”这里.武禹襄阐述了练习太极拳时心、气、神和身体之间的关系 。 如何把心、意、气、神和身体动作结合起来呢?我的体会是:第一是从心静体松入手.心要静.体要松 。 第二是用意来指导动作.这就是”心为令”.也就是意在动先 。 其实 , 不仅太极拳如此.任何其他的运动.都是意在动先的 。 练习太极拳.更强调用心意来指导动作 。 第三是要善于养气 。 武禹襄说:“气以直养而无害 。 ”这是太极拳的精髓.也是太极拳能够养生、使人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因 。 太极拳善于蓄养人体的精气神 。 具体养气的做法是“以气运身.务令顺遂”.呼吸要纯任自然 。 练太极拳.重要在蓄神.也就是养精蓄锐.不在气.如果你用意念去控制气.必然会出现弊病 。 所以.他提出了”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 。 在这里.气是次要的.神是主要的 。 呼吸和动作的配合是自然而然的.不用刻意追求 。 第四是蓄神.也就是注重精神上的修养 。 武禹襄说:”身动心静 。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 ”这里强调的是既注意身体的锻炼.又注意精神的修养.达到内外双修 。 3、如何理解”用意不用力”?太极拳的特点是随曲就伸.无过不及 。 这样.就要求练太极拳的人.肢体要柔顺.不柔顺.就不能达到随曲就伸 。 怎样才能达到肢体柔顺呢?李亦畲的《五字诀》中说:”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 。 ”这里的劲就是力 。 所以.以后就有了”用意不用力”的说法 。 李亦畲的这句话是“用意不用力”的来源 。 这句话的意思是练太极拳不要用僵劲、拙力 。 无论是练习拳架还是推手.都不能用僵硬的力量.需要用一分的力量.就用一分的力量.不能用多余的力量.而且是要在意念指导下练拳.不求力量的锻炼 。 如果追求练拳的力量.那么.动作一定僵硬.不能轻灵圆活 。 只有用意不用力.才能灵活圆转 。 那么如何做到“意到、气到、劲到“?简单来说.做每一个动作的时候 , 都要先做到胸有成竹.也就是要明白做这个动作的目的.同时还要用心意指导动作 。 这时.眼睛向目标注视.身体向目标运动.劲力向目标发放 。 这样.就能做到心到、意到.气到、力到 。 正如武禹襄说的 , 要做到:“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 “自上而下.指、腕、肘、肩、背 , 腰、胯、膝、脚九节劲要节节贯串.要上下相随.完整一气 , 这样就能做到意到.气到、力到 。 4、如何理解“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这句话的原文出自武禹襄的《打手要言》 , 原文是:”尚气者无力 , 养气者纯刚 。 ”武禹襄的这句话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 。 ”武禹襄认为.练拳太过重视气力.反倒无力;而养气.特别是正派的养气.则能达到纯刚的地步 。 武禹襄之所以这么认为.是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关的 。 尽管中国哲学有刚柔相济之说.但是.刚和柔还是有主次区别的 。 儒家认为.阳是主要的.阴是次要的;刚是主要的.柔是次要的 。 而老子的道家则是以阴柔为主 。 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崇尚阳刚.所以提出”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 武禹襄是个儒生 , 当然也就遵从孟子的学说.提出”养气者纯刚”.认为练习太极拳不能追求气力.而要涵养内气 。 培养浩然之气 。 杨式太极拳名家 赵幼斌纯以意行 , 应物自然“意”指意念、意识.是大脑的功能 。 太极拳之意.强调的是静心用意 。 心要静 , 即排除杂念使思想能够集中 。 心为意的全体.意是由这个主体发出的信息 。 用意.即以意识指导动作.意动形随 。 ”力”泛指力量的大小.它的运动效果是靠人的大脑反应和肢体运动的状态所决定的 。 任何动作都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如动作的快慢刚柔、僵滞断脆等等 , 都和意识有关 。 但是.太极拳的用意不是一个简单的目的和指令.而是在动作的整个过程中都要由意识领着躯体进行 。 比如起势.不光想着两手举起.而是在一开始或未动之前就要想着(即用意识)领着两手.似乎逐渐排开某种无形的阻力而举起.或者在某种无形的推力作用下而下落 。 劲力大小、方向、快慢的转变.是靠一种意识的听觉而转换的 。 这种起落转换动作和劲力运动的特点是:松柔粘活、似水如流.且运劲如抽丝.劲断意不断.实际上劲也没有断 。 太极拳这种由意识指导动作的运动状态和效果.就叫“用意不用力”.也是太极拳入门和达到“身知”的前提 。 拳论说:”意到气到.气到劲到 。 ”这是说.演练太极拳.动作劲力质量的好坏与气有关 。 这种介于意与劲之间的气.我认为是得之子运动.运营于人体经络血脉间之气(营气).是以意识为先导.自然发生的.而非指“呼吸”之气.但呼吸对运营体内的”营气”有直接的影响 。 “气顺则体舒”.凡以意念为先导.着意于周身骨节肌体的放松.使上下通顺节节贯串.内外意气劲势相合.做到呼吸与开合动静之间自然顺遂地结合 , 自会产生“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的效果 , 这叫“在意不在气” 。 反之.“气滞则疾生” 。 滞.滞留不通的意思.主要表现在过分注重呼吸.过分讲究运气.把气和力憋在肌体里.滞留于筋骨血脉间.以自束缚.误认为是灌劲.致使动作僵滞.失去机灵.易被人制.甚至会出现呼吸急促 , 憋气胸闷.这叫”在气则滞” 。 所以.太极拳之气是“意之所至.气即至焉.曰曰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从而使遍体肌肉、神经得到充分营养而产生积极有益的健身效果.也可获得“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的真正内劲 。 而呼吸则宜遵循“气以直养而无害”.甚至要忘掉如何呼吸的原则 。 那么.在练习太极拳中意识的内容有哪些呢?练太极拳.需要思维的内容很多.凡太极拳经.论、歌、诀的诸般要点 , 都构成练太极拳的意念范畴 。 从这个概念出发.我想太极拳的意念应包括:入静.放松.顶悬.中正.用腰.守丹田.分虚实.求开合.用折叠.内外相合.相随贯串.连绵不断.粘连黏随.用意不用力.探动静快慢之机.寻柔中寓刚之妙.感天人合一之道.运超然物外之虚神……等等.不一而足 。 尽管有着林林总总的意念思维内容.但拳练到纯熟时.可不用分心更多.只要做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纯以意行 , 应物自然即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