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面支撑”的师徒对话 杨氏太极拳堂奥问答-姚国钦

作者按语:跟随田颖嘉师父学已有十多年了 。 每次和师父闲谈 , 常有新的感触 。 这次整理的谈话记录是以1997年年底辞旧迎新 , 在师父家的一次谈话作为本文的导向和内容 。 经过整理 , 加上平时学拳时师父讲的一些话 , 虽大致保持原对话的结构 , 但编下来却比原来谈话扩充了不少 。 在发表此文之前 , 与师父仔细核对过 。
先师杨健候授拳分架子、推手、发劲 。 杨少候亦言:一要盘架子;二要练推手;三要练发劲 。 文稿中师父的许多答话往往是先师们的原话 。 小标题是我编写时加的 。 文稿内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论架子 。 先师授拳时备有大、中、小架 , 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二、论劲 。 本来论劲应放在第三段 , 但劲的物理纲量是什么?说清楚了 , “听、化、拿、发”就容易说明白 。 三、论“听” 。 四、论 。 是一种哲理思想 , 用思想指导的拳称太极拳 。
师爷田兆麟十三岁起收养在杨家 , 由杨健候老先生亲自传授太极 , 并作为传人 。 学成后遵师命又相继拜列在老先生长子杨少候及三子杨澄甫门下 。 我师父田颖嘉太极得自家传 , 而且他本人是电子工程师、机械工程师、中国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者之一 , 有着相当扎实的文化底蕴 。 我在师父的教导下 , 使自已学过的许多东西更清楚了 。 如今这篇文稿若不能很好地表达意思 , 那只能说明自己的水平不到 , 更需要加倍努力学习 。 我想此文稿表达的一些思想 , 也许会引起广大拳学爱好者对太极拳研究的兴趣 , 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感观和思路 。 愿此文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一、论架子
问:又一年过去了 , 时间过的真快 , 看到新来的师兄弟们学拳的架子这么僵硬 , 我就想:我刚开始学拳时的样子一定也很糟糕的吧?
答:那当然 , 有些动作还不及他们好呐 。 他们有的以前多少还练过一点拳 , 这次来学的人又多 , 十几个人容易相互参比修正 。 你们当时才两个人(注:另一个是我的师弟袁勇荣) , 条件比较差 。
问:我记得每星期来您处 , 您看了我们的练习动作后总说“还可以 。 ”
答:太极拳博大精深 , 一开始要求面面俱到反而如入五里云雾 , 没法学下去 。
问:师父 , 我想问一个问题 , 就是太极拳的标准是什么?原来 , 我想跟师父学两年 , 把一套标准的杨式太极拳架子学会、学好就行了 。 现在看来不是这回事 。
答:师爷说过 , 陈微明也曾说过 , 太极拳的标准可以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去对照 。 谁同拳论的要求近了 , 谁离太极拳的标准就不远了 。 以前杨家为了初学者便于掌握太极拳的真谛 , 依层次分三种架子授拳 。
问:那三种架子?
答:大架子、中架子、小架子
问:这三种架子有什么不同 , 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大架子又叫四平架 , 演练起来 , 裆要圆、膝成水平 , 手、眼、身、法、步 , 要求舒展大方 , 现在流传的88式 , 85式、48式 , 24式等都可以算作大架子 。 中架子以盘圈为主 , 为练太极圈缠丝劲打基础 , 比如揽雀尾 , 中架子要求盘三圈 , 这三个圈大小不同 , 劲路不同 , 重心不同 。 小架子又称快拳 , 圈子隐在劲里 。 劲能收能放 , 如陈鑫所说处处缠丝精 , 非要明家言传身教 , 自已苦练玩味不可 。 过去师爷说:“杨健候教拳 , 大架子入手 , 中架子研究 , 小架子点化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