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修道经历 练功杂记

一九四九年春季 , 我患半身麻痹症 , 肌肉有时抽搐 , 吃中药治疗 , 不见有效 。 有个朋友教给我练气功:随便而坐 , 平直其身 , 不倚不曲 , 宽衣解带 , 务令舒适 , 两眼向前平视 , 缓慢凝神 , 回收目光 , 内视两眼中间印堂穴 , 绵绵若存 , 勿忘勿助 , 似守非守 , 用意不用力 , 把意系在这个穴中 , 如杂念一动 , 就思虚空 , 把意摄回仍系穴中 , 舍抵上腭 , 津液满口 , 咽送气海穴 , 这样锻炼 , 坐一刻钟 , 即可收功 , 徐徐舒放手足 , 不要猝然起立 , 擦热掌心 , 洗擦面、头部 , 曲曲伸伸腿脚 , 再起立散步 。
在练功中呼吸随其自然 , 不要闭气 , 不要注意呼吸的出入 。
练功的时间 , 初练一刻钟 , 功夫深了 , 逐渐加长 , 到了能入静时 , 一坐就是半个小时 , 或一小时 , 能坐两个小时 , 功夫已入门矣 。
我初练功的三个月中 , 杂念丛生 , 一念未息 , 一念又起 , 好似起伏不息的波浪 , 这种扰乱入静的情形 , 怎么办呢?我听从师训 , 摄心归一 , 坚守印堂穴 , 过了三个月后 , 杂念少些 , 大脑有点安静了 , 就能渐渐入静了 。 一坐就是半个小时 , 身心也舒适了 。 练到欲静则静 , 欲动则动 , 这是练功的高级阶段 。
入静是什么样子呢?
入静后 , 就觉发出周身内气 , 如在熏蒸之中 , 混混沌沌 , 恍恍惚惚 , 心中恬淡舒适 , 身心虚无 , 无来无去 , 了彻一心 , 非常清静 , 直入于无为的化境 , 这是调整思想的最好境界 , 精神能得静养矣 。
一九五二年清明节夜子时 , 练功入静时 , 突然觉全身发生浑然之气 , 在圆气里显出一片光亮 , 象月光一样的洁白 , 心中一惊 , 即消失了 。 随即收功 , 这是三年练功的初次效验 , 觉周身舒适 , 麻木病也好了 , 练功的劲头更足了 。
从失败到内气充沛 。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三十日 , 我担任教员工作 , 劳累一天 , 夜间梦中遗精 , 心中非常遗憾 , 晨起练功 , 觉内气不足 , 心中不快 , 腰酸腿疼 , 身体非常不适 , 这是练功的一次失败 , 心中十分可惜!
后来我的朋友告诉我说:遇到失败情况 , 要练“返还功”专治遗精、滑精 。 如在夜半梦中或白天休息时候 , 阳物勃然而举 , 当即用腹式逆呼吸法 , 吸气时收缩腹部 , 以意摄气从会阴穴提气上升冲入头部百会穴 , 两目随即内视百会穴:呼气时以意领气从容下降气海穴 , 两目随即内视气海穴 , 这样练功三十六息 , 俟阳物回缩即收功 , 练此功法 , 吸气时要用点意力:呼气要细缓不用力 , 此功法要在阳动时 , 可使采练 , 平时以守印堂穴为主 , 如不按此循序练功 , 易生偏差 , 如阳物一动 , 不练逆呼吸法 , 精气就从老路泄出 , 就损伤内气 , 得不到内气充沛 , 内气不足 , 任督二脉不易沟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