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的分类 静功与动功

气功中“静功”与动功的区分, 是以练功时躯体的空间位置是否变化为标准的 。 “静功”是指练功时躯体在空间的位置保持不动的一类功法 。 虽从外形上看不动, 精神也很宁静, 但人体内的脏腑机能在定向性的意念活动影响下, 都在不停地调整运动, 即所谓“动中有静”、“外动而内静”、“形动而内神静” 。 “动功”是指练功时, 躯体在空间的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的一类功法 。 虽从外形上看不断地动, 但精神活动却保持相对宁静, 即所谓“动中有静”、“外动而内静”、“形动而神静” 。
静功可按不同流派和练功目的分为许多种, 如医家吐呐功法、道教周天功法、佛教禅定功法、儒家静坐功法等;亦可按练功姿势分为卧式静功、坐式静功、站式静功 。
动功按不同练功姿势可以分为卧式动功、坐式动功、站式动功、行走式动功等 。 还可按有无规定套路分为套路动功和非套路动功两大类 。
所谓套路动功, 是指动作具有规范化的要求, 从起功到收功的整个过程都有规定的程序 。 一招一式, 一节一段, 都必须按规定的要求和程序做 。 非套路动功则没有规范化的动作程序要求和节段招式, 练功时可凭当时的感觉和心意来相对随意地运动 。 非套路动功还可进一步分为散手功和诱发功 。
散手功:是指在纯熟地掌握套路动功的基础上, 练功时完全打乱原套路的节段程序, 并在招式上也不象套路动功那么典型, 仅保留原招式的某些风格, 具有既取消了原套路和招式, 又内含与原套路和招式似与不似的韵味特点 。
诱发功:也被一些人称为自发功、引动功、静动功等, 是完全不受套路和招式限制, 凭借入静状态时体内出现的感觉随意运动的一类功法 。
虽然可将气功功法分为静功和动功两大不同类别, 但两类功法也有很多共性 。 如在练功手段上, 均要求调息、调身、调心;在练功姿势上, 均要求放松、自然, 而且两类功法中的动静都是相对的, 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
当然, 静功与动功在目的性、作用用途和适用范围等方面, 也各有所主 。 例如静功虽然对形体也有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宁静心神, 培育真气来调整脏腑气机, 使整体功能活动协调平衡, 来达到健身治病的功效;动功虽然也要求精神宁静, 但更多的是通过身体的运动, “导气令和, 引体令柔”, 通利血脉, 舒筋壮骨, 使形体更健壮 。
不论是学习静功, 还是学习动功, 都要求意识达到入静状态 。 因而, 入静的快慢及入静程度的深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练功效果的大小 。 有些人常常不易入静, 可以先通过练习动功, 使注意力能容易地集中到不断变换的动作所要求的意念中, 然后再转练静功, 就比较容易达到入静的目的 。


气功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功法各异 。 气功养生的方法不止为医家独有, 还散在儒家、道家、释家(佛家)、武术家及民间俗家,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练功方法 。 近些年来, 随着群众性学练气功高潮的兴起, 一些人又创编了许多新的功法 。 面对众多的功法, 初学气功的人往往觉得眼花缭乱, 无所适从 。 如果将所有功法按不同标准归纳一下就很容易从总体上加以把握 。 1、以动、静作标准:可以分为静功和动功两大类 。
其中静功还可按姿势分为卧式、坐式、站式, 具体功法如放松功、内养功、站桩功等等 。
动功大多采用站式和行走式, 如峨嵋十二桩、太极拳、五禽戏等 。 也有坐着练的动功, 如坐式八段锦 。 特殊情况下也可躺着练动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