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中国天眼在哪里,中国天眼怎样工作


中国天眼具体在哪个位置?【历史地理知识|中国天眼在哪里,中国天眼怎样工作】中国天眼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 。 由中国天文学家于1994年提出构想,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从预研到建成历时22年,于2016年落成启用 。
2016年3月8日,在贵州省平塘县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完成3492块反射面面板安装,完成比例达78.47% 。 2016年4月10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完成4185块反射面面板安装,完成比例达94.04% 。
2016年6月29日,FAST已完成4443块反射面面板安装,完成比例达99.8% 。
2016年7月3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成功吊装,这标志着FAST主体工程顺利完工 。
扩展资料
2007年7月10日,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FAST立项后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 。 由中国科学院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 。 建设周期以开工报告通过之日起约5.5年 。 该项目拟采用我国科学家独创的设计和我国贵州南部的喀斯特洼地的独特地形条件,建设一个约30个足球场大的高灵敏度的巨型射电望远镜 。
FAST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与排在阿波罗登月之前、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Arecibo 300米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 。
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FAST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
FAST的设计技术方案除了在观测中性氢线及其他厘米波段谱线,开展从宇宙起源到星际物质结构的探讨、对暗弱脉冲星及其他暗弱射电源的搜索、高效率开展对地外理性生命的搜索等6个方面实现科学和技术的重大突破外,还将作为一个多学科基础研究平台,有能力将中性氢观测延伸至宇宙边缘,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寻找第一代天体 。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天眼在哪里?中国天眼指贵州平塘球面射电望远镜,介绍它的相关词条还有: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望远镜,世界最大望远镜,FAST项目
“中国天眼”在中国的什么地方?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工程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1] 。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先生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 。 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 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 。

2020年1月11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2] 。 截至2020年11月,“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240颗[3] 。
1993年,东京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0国天文学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 。 他们期望,在全球电信号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能多收获一些射电信号 。 建造FAST的动机肇始于此 。 [6] [7]
1994年7月,FAST工程概念提出 。 在这一背景下,原北京天文台提出了利用中国西南部的喀斯特地貌建造阿雷西博型LT的中国方案,最初起名为KARST 。 [7]
1995年11月,以北京天文台为主,联合国内20余家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了“大射电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由南仁东研究员任主任 。 [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