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怎么治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精神分裂症怎么办,精神分裂症用药( 六 )


由此看来,对于这种宣传介绍,必须予以慎重剖析和反复验证,不宜贸然轻信 。
③对情感症状的疗效:大约30%精神分裂症病例伴有抑郁或消极意图(甚至自杀行为);有的与阳性症状相伴发生,有的出现于阳性症状缓解之后,后者往往称为“精神病后抑郁” 。 据统计,至少10%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自杀意图或行为,当然也可能是由于幻听等阳性症状,其原因不一定是抑郁 。
对于精神分裂症所伴抑郁,有必要进行仔细分析 。 如果它是精神分裂症本身症状的一个部分,患者对于这种抑郁症状必然没有自知力,也不要求予以治疗纠正;对于这种抑郁,抗精神病药应该可以奏效 。 相反,如果患者对于自己的抑郁情绪具有自知,而且迫切要求治疗,那么,这种抑郁很可能是药物或心理反应所引起;可以采用的措施应该是:更换药物品种,并用抗抑郁药,或者干脆予以电休克治疗 。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医生遇到没有自知力的抑郁患者,感到难以诊断 。 如果说是抑郁症,患者没有自知力,觉得不够典型;如果说是精神分裂症,又缺乏标准典型的症状 。 于是往往就给予所谓“不标准的抗抑郁药”舒必利来进行治疗 。 结果情况有所好转,就此流传出“舒必利可以治疗抑郁症”的说法 。 实际上,舒必利所治疗的是“伴有抑郁的精神分裂症” 。 就这样,有的病例在服用舒必利半年或1年后,按抑郁症的治疗常规予以停药,结果病情便急剧恶化,出现典型的幻觉妄想;这一点恳请临床医生注意和重视 。
如今尚有传说,某种新抗精神病药可以治疗抑郁 。 实际上不少病例就在应用这些药物以后、精神分裂症症状得到明显好转的同时,出现了精神病后抑郁 。 如果这些药物真能治疗抑郁,那就不应该出现这种现象 。 因此,对于这种说法必须慎重对待,必须分清此“抑郁”是精神分裂症症状表现的一个成分,还是真正的抑郁症 。 对于后者,恐怕还是应用抗抑郁药治疗为妥 。
④对认知缺陷的疗效:认知功能是指从环境、过去经历和其他方面获得感知信息,并进行组织和加工利用的过程,一般是指记忆、思维、语言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 以前总认为精神分裂症并不影响认知功能,因此不会殃及智能 。 其实不然,据张明园等调查,正常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测验CASI总分为92.0,老年性痴呆为31.8,而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为60.5,说明精神分裂症确实会影响认知,影响智能 。 不少研究发现,即使是年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智能也较差 。 有人怀疑这是长期住院的单调生活所致,但是因其他疾病长期住院的患者却没有这种现象 。 由此看来,认知缺陷是精神分裂症本身症状的一部分,尤其是慢性病例更显严重 。 从现有资料看来,经典抗精神病药并不能改善认知缺陷,而却有可能因为药物阻断了多种受体,反而使之加重 。 此外,另有文献报道抗胆碱能药(如苯海索)也会加重认知缺陷 。 至于氯氮平等新抗精神病药是否真正能够使之改善,还有待设计良好、不带偏见的研究予以验证和澄清 。 不少学者指出,对于那些由药厂资助的研究结论,应该慎之又慎,切勿轻信 。
根据前述那种“既阻滞D2又涉及5-HT2才能提高疗效”的理论,应该说只有利培酮或奥氮平那样的药物,才具有可与氯氮平相媲美的疗效 。 但是有些药物,如五氟利多和氟哌啶醇,对于5-HT2并没有显著的阻断作用,却也有很好的效果,这又该如何解释?看来,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所谓的D2-5-HT平衡学说不见得就是真理 。
此外,究竟该不该应用“靶症状”这个概念?“某种药物对某种‘靶症状’特别有效”,这种说法有无根据?从理论上看来,如果某种症状有它自己的特殊病理机制,而且又有能够针对这种病理机制的药物,那么才可以说这种症状是该药的“靶症状” 。 精神分裂症有它自己的病理机制,或许就在D2,或许就在5-HT2,或许同时在于两者,或许在于其他方面;但无论如何是一个统一的病理机制 。 正如大叶性肺炎是一种疾病,是一个整体;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是针对病因的治疗,止咳药只是辅助药物 。 医师绝对不会、也不应该单用止咳药来治疗大叶性肺炎 。 也没有哪一个内科医师相信青霉素是针对高热这个“靶症状”的药物,或者相信头孢类抗生素是针对咳嗽这个“靶症状”的药物 。 在内科医师眼里,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都是针对病因——肺炎链球菌的治疗药物 。 同样地,治疗精神分裂症,也不应该单用“专门治疗幻听”的药物(如果有的话),正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样 。 如果阳性或阴性症状确实各自有其特殊的病理机制,那么或许能找到可以分别治疗阳性或阴性症状的特殊药物,把它们中间的一个作为“靶症状” 。 遗憾的是,目前还未能阐明阳性或阴性症状各有什么样的特殊病理机制 。 如果阴性症状确实是额叶功能减退,是额叶的多巴胺通路不畅,那么能够选择性地增加额叶多巴胺的药物,就将是能够针对阴性症状这个“靶症状”的特效药物 。 很可惜,现有的抗精神病药都具有同样或类似的药理机制 。 所以从理论上说,不可能存在各种不同的“靶症状” 。 有的药物如氯丙嗪或氯氮平,嗜睡副反应较大,所以在应用于兴奋躁动病例时,似乎效果较为明显;其实,没有嗜睡副反应的氟哌啶醇,对兴奋躁动病例同样有效 。 所以,不应该把兴奋躁动说成是氯氮平的“靶症状” 。 按照同理,也没有根据说某药所针对的靶症状是幻觉或妄想……也就因为如此,近年来已不提倡“靶症状”的说法;这些新一代抗精神病药,也不再强调各自能治疗哪种靶症状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