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遗忘曲线 什么是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是一个能解释我们如何随着时间推移忘记事情的曲线 。 它是由当时的著名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在1885年构想出来的, 他基于自身的试验理解人类思想能对信息记忆保持多长时间 。 艾宾浩斯发现我们会在学习东西的最初一小时忘记一半, 并且新材料需要周期性复习才能在记忆中变的稳定 。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是理解人类记忆的开创性进步 。
艾宾浩斯利用科学步骤研究思想保持和忘记信息的能力 。 他把自己当做实验体, 并通过创造一套由2300个三字母, 无意义单词组成的试验方法测试自己记住信息的能力 。 其目的是找出能记住没有意义或与自己无关信息的好方法 。 他研究这些单词的多重列表, 以及间隔不同时间后回想起它们的能力 。
他的试验结果给科学团体提供了对人类记忆的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 这个公式是 R = e^(-t/s), t和s代表学习过后的时间和记忆强度, R代表的是记忆保留能力 。 1885年, 他将遗忘曲线的描述发表在文章中, 标题用的是“记忆:实验心理学的一个贡献 。 ”试验结果被用于形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揭示了信息是如何随时间推移被遗忘的 。
根据他的发现, 人们在学习后的最初20分钟会忘记40%, 并且在六天后只记住30%的信息 。 一段时间后, 遗忘达到稳定期, 遗忘率变慢 。 这意味着作为长期记忆存储的数据相对稳定 。 艾宾浩斯还发现了复习能提高记忆的信息数量, 并且每次复习能增加下一次复习需要的间隔时间 。
【人类遗忘曲线 什么是遗忘曲线?】他的开创性研究让人了解到许多记忆的本质方面 。 他告诉人们记住信息如何困难并没有实际意义, 还证实可以通过复习新材料提高记忆能力, 并且第二次复习比第一次更容易记住 。 尽管该项研究很古老, 但遗忘曲线提出的见解仍然被当代心理学家利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