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养生需养阴 精神安宁很关键

1 2 立冬 , 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 , 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 , 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开始 。 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 , 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 , 并非都以“立冬”为准 , 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度为冬季 。 但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 , 结束之意 。 中医学认为 , 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 , 阴气盛极 , 草木凋零 , 蛰虫伏藏 , 万物活动趋向休止 , 以冬眠状态 , 养精蓄锐 , 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
【立冬养生需养阴 精神安宁很关键】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 , 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 。 每逢这天 , 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 , 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 , 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 。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 , 立冬日我们到底该注意些什么?
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冬三月 , 此谓闭藏 , 水冰地坼 , 无扰乎阳 , 早卧晚起 , 必待日光 , 使志若伏若匿 , 若有私意 , 若以有得 , 去寒就温 , 无泄皮肤 , 使气亟夺 , 此冬气之应 , 养藏之道也 。 逆则伤肾 , 春为痿厥 , 奉生者少 。 ”这段经文精辟地论述了精神调养、起居调养和饮食调养的方法 , 并根据自然界的变化引入人体冬季养生的原则 , 它告诉我们 , 冬天是天寒地坼 , 万木凋零 , 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 , 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 。 因此 , 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 , 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 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 , 若有私意 , 若以有得”求其静 , 控制情志活动 , 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 , 含而不露 , 避免烦扰 , 使体内阳气的得以潜藏 。
起居调养强调“无扰乎阳 , 早卧晚起 , 必待日光”也就是说 , 在寒冷的冬季 , 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 。 正如“冬时天地气闭 , 血气伏藏 , 人不可作劳汗出 , 发泄阳气 。 ”因此 , 早睡晚起 , 日出而作 , 保证充足的睡眠 , 有利于阳气潜藏 , 阴精蓄积 。 而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 。 反之 , 衣着过多过厚 , 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 , 阳气不得潜藏 , 寒邪易于侵入 。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 , 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 , 赐予自然界光明于温暖 , 失去她万物无法生存 。 同样 , 人体如果没有阳气 , 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 。 所以 , 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 , 寒者温之”的古训 , 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 。 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 , 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 。 ”也就是说 , 少食生冷 , 但也不宜躁热 , 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 , 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 , 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 , 如:牛羊肉、乌鸡、鲫鱼 , 多饮豆浆、牛奶 , 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 这里须要注意的是 , 我国幅员辽阔 , 地理环境各异 , 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 , 同属冬令 , 西北地区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 , 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 , 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 , 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 , 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 , 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 , 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 , 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 。 除此之外 , 还要因人而异 , 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 , 人有男女老幼之别 , 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 , 本着人体生长规律 , 中医养生原则 , 少年重养 , 中年重调 , 老年重保 , 耋耄重延 。 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 , 万不可盲目“进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