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症状 带状疱疹的症状,带状疱疹的早期症状,体征

早期症状: 有轻度的前驱症状,如发热、乏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局部淋巴结肿痛以及患处皮肤灼热、感觉过敏或神经痛等 。
晚期症状: 根据单侧沿外周神经分布的成簇水疱性损害伴有神经痛,诊断不难 。 本病应与单纯疱疹区别,后者常分布于皮肤粘膜交界处,与外周围神经的分布无关,易复发,痛不明显 。 在带状疱疹前驱期及无疹性带状疱疹,有时易误诊为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或急腹症等,应予注意 。
带状疱疹症状
根据单侧沿外周神经分布的成簇水疱性损害伴有神经痛,诊断不难 。 本病应与单纯疱疹区别,后者常分布于皮肤粘膜交界处,与外周围神经的分布无关,易复发,痛不明显 。 在带状疱疹前驱期及无疹性带状疱疹,有时易误诊为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或急腹症等,应予注意 。
本病的病原属脱氧核糖核酸疱疹病毒,与水痘病毒一致,又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 。
皮肤的病变主要在表皮,水疱位于表皮的深层,在疱内及边缘处可见明显肿胀的气球状表皮细胞 。 在变性的细胞核中可见嗜酸性核内包含体 。 与皮疹相应的神经节内也有病变,表现为脊髓后柱节段性脊髓灰白质炎,神经节和神经后根有剧烈炎症反应 。 真皮内的感觉神经纤维在皮疹出现后不久也出现明显变性 。
常先有轻度的前驱症状,如发热、乏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局部淋巴结肿痛以及患处皮肤灼热、感觉过敏或神经痛等 。
典型的皮损为在炎症基础上出现成簇而不融合的粟粒至黄豆大丘疹,丘疹继而变为水疱,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围以红晕 。 皮损沿外周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很有特征性,有诊断价值 。 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 。 若无继发感染 。 数日后水疱干涸结痂,愈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疤痕 。 由于机体免疫状态的不同,表现常不典型,而有不同名称 。 对有神经痛而无皮疹者称无疹性带状疱疹;仅有红斑、丘疹而不发展为水疱的称无疹性带状疱疹;仅有红斑、丘疹而不发展为水疱的称顿挫性;发生大疱的为大疱性;出血的为出血性;坏死明显的为坏疽性;皮损因病毒血源播散的称泛发性;累及内脏如肺、肝或脑部时称带状疱疹肺炎、肝炎或脑炎 。 极少数可累及两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双侧性或同侧有数支不同神经分布的损害 。
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具诊断价值,常出现在发疹前或出疹时,并可逐渐加居 。 儿童患者痛较轻或不痛,老年患者则常明显,呈阵发性加剧,难以忍受,且在皮损消退后可持续数月或更久 。
带状疱疹病毒最易侵犯肋间神经 。 脊神经中除胸部神经单独形成肋间神经支配胸、腹部皮肤外,其他的脊神经多与相邻的几个脊神经互相联合后形成颈、臂腰、骶髂神经丛,再从各神经丛分出许多周围神经,分别分布到颈、上、下肢和会阴部皮肤 。 因此,胸部神经发病后常能由肋间神经明确地反映出病变的节段 。 而颈部、腰骶部神经发病后,仅能从皮损了解到脊神经病变的区域 。
颅神经有其特定的分布区域,较常受累的为三叉神经和面、听神经 。 三叉神经中以眼支最常累及,多见于老年人,常伴剧痛,皮损分布于一侧额面部,如鼻尖部出现皮疹则易合并眼炎,严重的可导致失明 。 因此,眼支病变时应特别注意检查角膜,以便及早采取相应措施 。 在上颌支受累时,于悬雍垂和扁桃体出现水疱,下颌支受累时,则在舌前、颊粘膜等处出现水疱 。 面、听神经受病毒侵犯后,外耳道或鼓膜出现水疱并可有耳鸣、耳聋、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以及患侧面瘫、舌前2/3处味觉消失等症状,又称为耳带状疱疹,由此组成的面瘫、耳痛和外耳道疱疹三联症又称Ramsey-Hunt综合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