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吉日记|张允:避免“疫”外伤害 做患者的“哆啦A梦”

本文转自:四川观察
张允是四川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4月1日他作为四川援吉林医疗队的一员, 出发前往长春, 在长春工体方舱主要负责医嘱和药事工作 。 半个多月的忙碌, 他被患者戏称为“哆啦A梦” 。 通过他的日记, 我们一起走进战疫一线 。
援吉日记|张允:避免“疫”外伤害 做患者的“哆啦A梦”
“患者A有精神病史, 她一直吃的‘鲁拉西酮’断药了!”
“患者B癫痫病史, 长期口服丙戊酸钠, 近日断药, 今晨已经小发作一次, 赶紧调货来!”
......
每天, 都有无数个类似的用药需求, 从四面八方向我涌来, 我从未像这段时间那么不敢放下手机, “用药沟通群”“医疗工作联系群”“医护沟通群”“医生组”等数十个置顶微信群, 数百个用药需求, 每天上千条消息, 不敢漏掉任何一条, 生怕不能及时回应, 让患者救治受影响, 让舱内战友感到孤立无援 。 在长春工体方舱, 我主要负责医嘱和药事工作 。 舱内医师口头下达医嘱, 我这边就开始匹配相应药物, 我所担任的角色, 就是舱内医生与药房之间的桥梁 。
援吉日记|张允:避免“疫”外伤害 做患者的“哆啦A梦”
与正常医疗状态不同在于, 新冠救治病区的医护既是医务人员, 也是生活保障人员 。 床褥被套、牙膏、水瓶、卫生纸巾, 乃至盒饭等一应物资的发放都是他们, 发热、咳嗽、疼痛、焦虑、失眠等疾病诊治也是他们 。 四川医疗队接管的长春市工人体育馆方舱医院, 共收治了1000多位阳性患者, 最多时一天送来了500余人 。 出于对疾病的焦虑, 对医疗需求可能得不到满足的恐慌, 初期舱内出现过患者排队领药、囤药的情况, 所幸在多方协调努力下, 用药需求得到了保障, 在中医药治疗全面覆盖的基础上, 舱内基本医疗秩序得到了保证 。
援吉日记|张允:避免“疫”外伤害 做患者的“哆啦A梦”
方舱毕竟不是医院, 但舱内患者的医疗需求涉及心血管、内分泌、消化系统、眼耳口鼻、甚至精神系统等多个方面 。 医疗组长、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章晓红主任根据四川医疗队医生的专业情况, 建立了神经外科、头颈耳鼻喉、呼吸与危重症、心内科、内分泌科、血液科、老年科、中医等多学科会诊体系, 保证了医疗质量 。 为了避免出现“疫外伤亡”, 四川医疗队的领队、四川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黄晓波反复叮嘱, 要注重人文关怀, 方舱医疗既要满足新冠患者的需要, 也要兼顾某些慢病人群个体化、特殊化的用药需求, 这个责任医嘱药事组要担起来 。
有种治疗精神疾病的药, 全长春市只有一个医院有5盒 。 我们想尽办法也要给患者拿到, 有的药断货了, 药房老师把自己的药匀出来先解决患者燃眉之急 。 有的药患者催得紧, 舱内老师连环Call, 药房老师也反复厚着脸皮求长春市的同行帮忙解决 。 大方舱, 小药房, 平均每日有近700盒各类药物的发放 。 胰岛素、哮喘药、精神药、甚至验孕棒, 病人提出的, 队友们都尽可能满足了, 有患者戏称“你们就是哆啦A梦”!
【援吉日记|张允:避免“疫”外伤害 做患者的“哆啦A梦”】我们不是哆啦A梦, 没有时光门和百宝袋, 但我们有一颗初心, 有满腔热忱, 有专业技能, 虽然面临的困难很多, 但我们都一一将其克服 。 目前, 长春的社会面已经清零, 方舱医院正在收尾攻坚, 我们相信, 最后的胜利已经不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