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疏导“疫情焦虑”助力科学精准抗疫

本文转自:济南日报
及时疏导“疫情焦虑”助力科学精准抗疫
黎青 作
□刘纯银
【及时疏导“疫情焦虑”助力科学精准抗疫】近期, 一些地方的新冠肺炎疫情又给不少长期居家生活的民众造成较大心理冲击 。 “又是担心疫情, 又是担心自己的小店, 最近我常常失眠, 吃不进去东西, 该怎么办?”4月16日下午, 坐诊“战‘疫’心理疏导公益热线”的心理咨询师接到一个电话, 电话那头的声音颤抖哭泣, 明显情绪很不稳定 。 (4月17日《宁波日报》)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不断变化, 一些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及心理波动 。 如有担心自己感染病毒, 影响身体健康的顾虑;有疫情封控持续居家隔离影响日常生活的烦躁;有疫情造成生意下滑带来的焦虑不安等 。 人一旦紧张焦虑过度, 轻则损害自身身心健康, 重则诱发各种不良行为, 甚至对社会产生危害 。
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 筑牢抗击疫情防线, 必须把好心理疏导环节 。 在加强科学宣传、舆论引导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专家在引导情绪、疏导心理中的作用, 尽一切可能为民众提供更多心理服务, 为科学防控疫情撑起“心理保护伞” 。
开展心理疏导, 要细分人群、精准施治 。 早在疫情暴发初期, 国家就出台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 把受疫情影响的人群分为四级 。 面对疫情, 孕妇的担心、学生的压力和店铺老板们的焦虑大不一样 。 要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 制作一些宣传手册, 推出一些知识服务, 必要时派心理医生或专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
“只要思想不滑坡, 办法总比困难多” 。 持续的疫情会引发部分民众生理性和社会性应激反应, 这是正常的 。 避免产生负面情绪的“破窗”效应, 需要我们做好人文关怀, 通过必要的宣传和心理疏导, 引导广大群众建立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科学的生活方式, 正确应对疫情, 树立乐观生活态度, 这也是打赢抗疫硬仗, 最终实现动态清零目标的本质要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