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的地理位置和由来及故事简介 白马寺在哪


白马寺的地理位置和由来及故事简介 白马寺在哪

文章插图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 。
于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 。 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用白马驮载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住在鸿胪寺并开始翻译佛经 。 后来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
【白马寺的地理位置和由来及故事简介 白马寺在哪】在汉代以前,寺是朝廷下设的政府机构名称,如大理寺是最高法院,鸿庐寺是国宾馆等 。 自从汉明帝让西域和尚在洛阳鸿胪寺译经后,寺就成了和尚专住的地方,全国各地纷纷效法建立寺院,供僧人集中居住,白马寺也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发源地 。 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
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 。 山门外有两匹石马,左右相对,头戴辔络,雕工精细,原是北宋“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的神道石刻马,1935年德浩法师住持白马寺,将石马迁置于山门前 。
进山门后,东西两院分别有摄摩腾与竺法兰(来华传经授法的印度高僧)墓,墓碑上分别刻“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 。 天王殿初建于元代,明代重建,高台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脊两面分别砖雕“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天王殿内供奉着大肚弥勒神像,据说弥勒佛住进的雕龙贴金佛龛是从故宫运来的,龛顶和四周雕有五十多条不同姿态的龙,是清代上乘木雕艺术品 。
面北站像为韦驮天将,左手持金刚宝杵,以镇妖魔;右手举须弥山,以保众生 。 大佛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高台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顶正脊砖雕“佛光普照”、“法轮常转”八个大字 。 是寺院佛事活动之场所,也是僧人早晚课诵的地方,元代称其为“法堂” 。 大佛殿内供奉的释迦三尊,又被称为“华严三圣” 。 中间主尊是释迦牟尼,左侧是文殊菩萨,右侧是普贤菩萨 。
旁边还有弟子、供养天人造像 。 大佛殿外悬挂一口明代大钟,据说鸣响以后,全洛阳城都能听到钟声,马寺钟声遂被誉为洛阳八景之一 。 大雄殿始建于唐宋,明代改建,为高台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 大雄殿内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皆为元代“夹芝干漆”遗像作品,来自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并按大佛堂内的布局进行安奉 。
大雄殿正中置一大型木构阁式佛龛,两侧有楼梯可供上下 。 大龛雕工精细,全部贴金,富丽堂皇,十分壮观 。 在大龛的上层额正中,雕刻着一只大鹏金翅鸟,展翅欲飞 。 两旁各雕三条龙,构成一幅统一和谐的画面 。 木龛内供奉三世佛,下为须弥佛坛,三主佛大小、形制、风格基本相同,三世佛依次为: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 。 中间的是释迦牟尼佛,尊称为“大雄”,“大雄殿”名即由此而来 。 左侧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曾发十二大愿,医治众生的疾苦,消灾延寿;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能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这三尊佛合起来被称为“三世佛” 。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立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 。 大雄殿内东西两侧供奉十八罗汉 。 大雄殿后门(即北门)内有一尊韦力天将塑像,站立在须弥座上,通高2.55米,左手持戟,右手握拳,护持寺院 。 因寺院也叫伽蓝,也称韦力天将为伽蓝菩萨 。 接引殿:原为明代建筑,光绪年间重建 。 建于二层台上,硬山式,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内供奉西方三圣,三尊立像均为清代泥塑造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