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养生密不可分的拳法——太极拳 五个小窍门让你坚持运动 在家也

人们不断与侵害肌体的疾患斗争着 , 经常在抗病中活着 , 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养生知识和祛病方法 , 我国的太极拳就是其中一种 。 太极拳虽属于中华武术的范畴 , 也可以说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 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祛病、养生、延年的目的 。 武术可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两大类 。 外家拳一练筋、骨、皮为主 , 而以太极拳为主的内家拳则以养气、通络为主 , 也可以说以放松、调整周身气血为主 , 属于气功之行攻 。 所以为了养病 , 调整气血的运行 , 恢复体内的正常循环 , 以练太极拳最为适宜 。
练太极拳 , 不是一般的学习拳式 , 必须懂得很多基本功 , 必须做到“放松” , “气道通畅” 。 肺主一身之气 , 肺气调则周身气行 , 故练功必须令其气顺 , 不可叫气道结滞 , 所以说:练拳不可闭气、使力 , 总以放松、沉气为主 。 在练拳时要配合呼吸配合开合等 。 由于以上的要求 , 使得练太极拳的人们在练拳过程中注意放松并调整呼吸 , 每次练拳下来心情舒畅精神饱满 。 身体微微出汗 , 增加体内的新陈代谢 , 从而起到了祛病强身的健身功效 。 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 , 任何运动项目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 , 并且是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强度 , 才可能对增进人体健康 , 特别是对人体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 。 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合理的结合 , 对提高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是不可少的 。 太极拳因为充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 它既是武术又是文化;既是健身又是武术 , 它既练内(心)又练外(体) , 精气神兼练 , 既有养生健身价值 , 又有艺术欣赏价值 。
常年坚持练太极拳的人普遍反映大腿既然粗壮 。 体育专家认为 , 大小腿肌肉群的高功能运动 , 使人体如同增加了许多小水泵 , 帮助心脏工作 , 即减轻了心脏负担 , 又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 由于太极拳重视人体下盘功力训练 , 有利于气血下行 , 调整人体上盛下衰状态 , 可防治血压高、跌跤等病症 , 有抗衰老的功能 。 常言“人老先从腿上老” , 中年以上的人往往出现上盛下衰的诸种疾病 。 美国医学界已把老年由于跌跤而死亡的现象逐年升级的问题 , 列为导致死亡的第三大敌人 。 他们政府肯拨款 , 支持关于太极拳可防治跌跤现象的科研项目 。 太极拳近两三年在美国发展特别快 , 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
从中国传统医学角度来说 , “上盛下衰”是中医术语 , 指的是中年老人肝肾两亏、阴虚阳浮 , 而出现的血压升高、心虚失眠、畏寒怕冷、四肢发凉、食滞便秘等候群 。 患者看上去往往是红光满面 , 并无病容 。 然而 , 由于下元虚亏 , 连脚发软 , 行动不便 , 走路时间一长足后跟痛 , 膝关节发硬 , 腰酸背疼 , 浑身乏力 。 中医认为 , 人年过四十 , 肝肾易亏 , 犹如根枯而页黄 。 浇水灌肥应从根部着手 , 滋肝补肾 , 乃是养生保健的秘诀 。 除了服用一些有滋补作用的食品和药品外 , 重要的是加强人体丹田部位和下肢的运动 。 因为人体丹田与命门之间(即小腹部位) , 正是人体吸收的各种营养转化为精血(及内分泌)的最关键最根本的部位 。 所以增强小腹、腰、裆部位及下肢运动正是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和气血循环运行的最基本的环节 。 腰脊和腿部增强 , 自然血脉流畅 , 精神旺盛 , 长久不衰 , 从而消除或避免“上盛下衰”诸症 。 太极拳不仅强调肢体放松 , 而且练拳全过程都要求精神放松 , 使大脑抑制与兴奋相结合 , 而且它还有利于心态平衡 。 所以 , 针对当今生活方式 , 练习一种或几种太极拳和太极拳器械是一条非常可靠的健康之路 。 只要你每天坚持练拳 , 它就可以使你持久地保持身心平衡和动态平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