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几种常见兰花病毒及其传播途径( 二 )



防治兰花病毒病最好的方法是在病害发生前预防其传入,也就是要彻底了解病毒所有可能的传播途径与来源,然后予以全面地封杀,从而杜绝病毒传入的机会 。

1.兰花生产过程中感染病毒的途径 。

(1)如果感染病毒的植株被利用作为授粉的亲本,采取果荚进行无菌播种以繁殖实生苗,感病的果荚组织与绒毛中含有高浓度的病毒,在播种过程中会污染种子与培养基 。 由于齿舌兰环斑病毒与蕙兰嵌纹病毒均为极其稳定的病毒,因此在细胞外可以长期存活 。 待兰花种子发芽后,病毒由人为移植操作过程所造成的伤口入侵而感染部分幼苗 。 这些幼苗又成为病毒感染源,在继代培养中继续污染其他植株,甚至在实生苗成熟出瓶定植过程中,再次成为病毒污染源,传染给其他兰花幼苗 。

(2)已经感染病毒的植株由于品种符合市场需求,操作者未经病毒检验便进行分生组织培养,大量繁殖分生克隆苗,结果造成所繁殖的种苗全部携带病毒 。

(3)操作者虽然筛选出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病毒检验,但这些亲本刚好处于感染时期,所以组织内的病毒浓度低或分布不均匀,检验结果误认为这些亲本无病毒感染 。 用这些亲本进行分生组织克隆,结果造成种苗携带病毒 。

(4)优良性状的亲本并未感染病毒,但在组织培养过程中遭到病毒污染 。 若分生苗在母瓶期被病毒污染,则后续繁殖的种苗会全部携带病毒 。 据调查,操作过程中所惯用的流程与技巧无法完全避免病毒污染,有可能导致不同批号的兰花种苗之间发生相互传染 。

2.可能造成病毒传染的操作方式 。

(1)不正确的工具消毒方式:组培所使用的操作工具,如镊子、解剖刀等均须经过灭菌程序,才能避免细菌与真菌的感染,因此操作者可根据自己的习惯采用不同的灭菌方法 。 传统上多数采用高温灭菌法,例如利用高温烘箱的干热灭菌法、利用高压杀菌锅的湿热灭菌法及无菌操作台上使用的火焰消毒法 。

由于齿舌兰环斑病毒与蕙兰嵌纹病毒的性质极其稳定,因此若缺乏适当有效的灭除方法,此病毒极有可能长期存留污染无菌操作台的台面或工具,甚至包括污染操作人员的手部及衣物,从而有机会间接感染到组培苗 。

(2)传接培养皿被污染:除了利用无菌操作台进行组培苗的传接外,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也大都会应用培养皿或支撑物来隔绝组培苗与无菌操作台台面的直接接触 。 可如果使用不当,则会造成不同批号种苗间的污染 。 严格来说,培养皿必须随不同批号的种苗更换 。 因为如果上一批的种苗感染了病毒,可能会污染培养皿表面,而再次使用被污染的培养皿就会导致下一批种苗也受到病毒感染 。

(3)工作人员的疏忽与不良习惯: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疏忽或有不良习惯可能会提高组培苗感染病毒的几率 。 例如,使用火焰消毒工具时草率而不完全,或该换培养皿时没有及时更换等都是组培苗难以避免病毒感染的关键因素.
【【兰花】几种常见兰花病毒及其传播途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