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鼓舞是哪个民族的,长鼓舞是朝鲜族还是瑶族( 二 )


长鼓舞有“七十二套路”之称 , 主要包括“盖新房舞”和“造鼓舞” , 其中盖新房舞以“莲花盖顶”“漂洋过海”“金鸡展翅”等动作表现“寻屋地”“挖屋地”“砍木”“上梁”等盖新房的全过程;造鼓舞的基本动作有寻鼓木、砍鼓木、量鼓木、架马、锯鼓木、刨鼓木等 , 共计12个 , 表现出祖先“造鼓”的全过程 。
扩展资料:
表演形式
小长鼓舞主要以建造房屋为表现内容 , 舞蹈根据现实生活中建房的程序模拟建房的二十四个动作 , 以表现建房劳动的全过程 。
小长鼓舞向来有“七十二套路”之称 , 所谓“套路”是舞蹈在表现建房的二十四个程序时 , 将二十四个表现性动作分别与“莲花盖顶”和“飘摇过海”(或“行江”)两个程式性动作相结合构成相对独立的二十四组 。
每组称为一套 , 每套由三个动作组成 , 即:“莲花盖顶”、表现性动作、“飘摇过海”(或“行江”) , 每套动作均需在东、北、西、南四个方位上各表演一次 , 回到原位后再做第二套 , 使其七十二个动作形成统一的整体 , 以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 。
参考资料来源:

长鼓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舞蹈?瑶族长鼓舞 , 源远流长 , 《过山榜》、《评王卷碟》均有记载 。 长鼓 , 瑶语为“播公” 。 传说瑶族始祖盘瓠上山打猎 , 与一野牛搏斗时 , 跌落悬崖 , 死在一棵树的杈桠上 , 瑶族后代便挖空树心 , 剥下牛皮 , 蒙成长鼓 , 日夜敲打 , 以祭盘王 。 后来 , 每当过春节、起新房、庆丰收、祭祀盘王等庆典礼仪时 , 瑶族人民都要表演长鼓舞 。 相传长鼓舞有七十二套 , 多为二男二女合舞或二男对舞 。 由于瑶族进入江华地区的时间差异和所处地理环境不同等原因 , 便演变出多种形式的长鼓舞:盘古长鼓舞、芦笙长鼓舞、羊角短鼓舞、锣笙长鼓舞等 。
盘古长鼓舞 流传于江华瑶族自治县蔚竹口一带 , 是祭祀盘王“还愿”仪式中所跳的一段舞蹈 。 除邀请两名长鼓手外 , 还请四名歌手(男女各二人)伴唱《盘古歌》 , 歌舞曲是瑶族的“拉华” 。 整个“还愿”仪式分“请愿”、“落马”、“开天门”、“点兵”、“诉师”、“分段”、“除苗”、“围愿”等段 , 盘古长鼓舞只在“请愿” 和“围愿”中表演 , 有锣鼓伴奏 , 舞步舒缓、持重 。
羊角短鼓舞 流传于江华瑶族自治县平地瑶地区 , 由七人表演 , 一人拿朝笏或牛角领头 , 两人拿羊角 , 四人执短鼓 , 载歌载舞 , 唱着“野羊撬、野羊撬”之歌 , 互相穿插 , 另有两个吹笛子的伴奏 , 舞场两侧吊着两个赛鼓 , 按音乐节奏击鼓烘托气氛 。
芦笙长鼓舞 流传于江华瑶族自治县高滩一带 , 由七人表演 , 一人手执朝笏 , 吹牛角领舞 , 二人吹芦笙 , 二人打长鼓 , 一人打锣 。 表演者围方桌而舞 。 全舞分“迎圣”、“起拜”、“行路”、“梅花”、“欢鼓”等五段 。 每舞一段之后 , 领舞人呼喊:“色----色麻悠” , 再敲锣打鼓走一圆圈 。 动作粗扩 , 场面热烈 , 山野气味浓郁 。
锣笙长鼓舞 是江华瑶族自治县岭东瑶族调庙时跳的一种集体舞蹈 。 二人打长鼓 , 二人吹芦笙 , 一人打锣 , 其余各执小旗、纸币、铜铃等道具跟在后面 , 六位姑娘打着花伞 , 边唱边舞 , 用锣鼓芦笙伴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