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出自哪里,民以食为天原句( 二 )



另外, 中国的编户制度、赋税制度、俸禄制度等无一不以此为基本准则 。 中国的礼仪、道德、礼教等上层建筑就建立在如此的经济基础之上, 所有的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也集中於此, 所以历朝历代变法和改革, 通常都是关於农业, 围绕着吃饭来进行的 。 反过来, 制度又让食文化免於沉沦, 生生不息 。

所以食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农业文化并居於农业文化的核心, 这个标准放到世界也一样, 环观中国和世界, 凡是美食发祥之地, 大都曾经是农业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 而非商业城市 。 比如广州、成都、扬州、杭州、巴黎等地 。 因为商人或资本家生活节奏很快, 他们忙於经营, 无暇美食 。 而地主则是典型的有闲阶级, 良田在手, 到时伸手收租而已, 有的是时间去吃, 去研究吃 。

中国历史上, 除了那些能够开辟食源的人, 提高“吃技”的人社会地位尤为突出, 那就是厨师 。 莎士比亚曾经说:“不能舔自己手指的厨师就不是好厨师 。 ”托尔斯泰用这样的话形容过厨师的魅力:“上帝给我们送来了食物, 而魔鬼却派来了厨师 。 ”西方对於厨师的评价不过如此, 他们是优秀的匠人或者艺术家 。 而在中国历史上, 厨师的地位高得多, 发明熟食, 善於烹调的先人, 都被奉为圣人 。 比如, 传说中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 莫不是因为开辟食源或教人民熟食的丰功伟绩, 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 第一个有年代可考的厨师, 是四千年前的少康, 他是夏朝的国王 。

“宰”在汉语还有管理、主持之意, 比如主宰, 宰制 。 正如俗话所说“下宰子”即是“拿主意”、“给指示”、“拍板”之意 。 古代还有官名:太宰 。 “宰相”当然就是古代最高的官位 。 《史记.陈平列传》中亦有如此记载:汉相陈平年少时曾经在乡庆会中主持宰肉与分配, 因为分得最均匀, 父老乡亲就说:“善哉陈孺子之为宰也!”并认为他将来一定也会成为一位好“宰”相 。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厨神”都做了大官 。 据《神仙传》记载:“彭祖”铿以雉和以五味, 首创“雉羹”(野鸡汤), 并治愈了帝唐尧的胃疾, 被封为大彭城(今江苏徐州)诸侯, 所以被称为“彭祖” 。 伊尹善於烹饪雁羹和鱼酱, 不但摆脱奴隶身份, 还成为商代的开国国相 。 易牙又叫狄牙, 传说易牙原是开饭馆的庖人(厨师), 因为善调味而巴结上了齐桓公, 当上了宠臣 。 另外, 周朝的开国元勋姜尚从政前钓鱼、屠牛、卖饭, 传为美谈 。 可见当时是“厨而优则仕” 。

连孔子这个没落贵族, 这个满怀怨妇心态的思想家和圣人也出来居心叵测地帮腔, 在战略上不朽教诲:“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 。 ”将“吃”列为人的第一本性和根本诉求;在战术上强调:“食不餍精, 脍不餍细 。 ”将吃饭列为了人生重要的享乐 。 几千年下来, 或本能使然, 或醍醐灌酊, 或当头棒喝, 或一言九鼎, 或强买强卖, 在民间, 老百姓的确已经以“吃”为天职和幸福了, 除了那句妇孺皆知的“人生在世, 吃穿二字 。 ”还可以在农村流行最广的对联中看出来, 和“国泰民安”最为对应的就是“五谷丰登”或“风调雨顺” 。 现在一些酒楼也常常拿它作说辞, 有的甚至直接将店名命名为“民以食为天” 。

把“吃”宣扬为人生的终极目的, “吃”不再是一种手段, 不再是一种条件, 而变成目的;不再仅仅是前途, 而是根本 。 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麽中国人会将筵席摆进庙宇, 摆上坟头, 与其说是对鬼神和先人的顶礼, 还不如说是对食物和味觉的膜拜 。 都说中国没有系统的宗教, 原来我们的宗教就是“吃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