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在贵州哪里,描写西江千户苗寨的诗句( 二 )


西汉时期, 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 形成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 。
公元47年, 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 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 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 一部分南下广西融水, 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 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 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 。
其中, 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 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 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 。 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 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 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 。
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 “江”通“讨”, 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 “西江”因此而得名 。 “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 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 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 。 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 。
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根据《林荫记》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 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 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
春秋战国时期, 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 战国时属大夜郎国, 秦时属象郡且兰县边境, 西汉时处且兰、毋敛两县之间, 东汉时属毋敛县, 三国属蜀国之牂牁郡辖之边地,
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 唐朝时属于罗恭县, 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 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 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 明属管外苗族地区 。
清乾隆年间, 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 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 强行取消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 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 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 。
从秦汉到元、明、清初, 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 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 甚至没有直接治理, 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
雍正七年(1729年), 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 设“新疆六厅”, 置丹江厅, 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 西江属丹江卫 。
乾隆三年(1738年), 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 包括黄茅岭司、鸡讲司、乌叠司, 鸡讲司就位于现西江西南附近的营上村, 从此西江被列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 。
1914年, 丹江改厅称县, 西江属其辖内 。
1944年, 置雷山设置局, 西江复归雷山管辖, 改为西江镇 。
1945年, 丹江撤县, 西江改归台江县管辖 。
【西江千户苗寨在贵州哪里,描写西江千户苗寨的诗句】1950年, 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 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 。
1954年, 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区,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西江区, 1959年, 雷山、炉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大县, 西江属于凯里县的雷山片 。
1961年, 恢复雷山县, 建丹江、西江、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 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 。 1992年, 撤区并乡后, 千户苗寨属于西江镇管辖至今 。
参考资料来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