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语言特点有哪些,语言的故事记叙文( 二 )


记叙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 如果你在文章当中要强调一个人的变化过程 , 你可以写“他变了” , “张小宝新记”、“浪子回头金不换”等 。 4、 如果你强调两者的关系和交往 , 可以写“一起走过的日子” , “最好的朋友”、“永远难忘的情谊”等 。 人物角度的作文题形式多样 , 除常见的直言式外 , 还有比喻式:如《我身边的雷锋》;倾诉式:《老师 , 您听我说——》;赞叹式:《他是好样的》;陈述式 , 如《我最了解他》等 。 这里我们只是谈到了一些传统的拟题方式 , 是为了避免同学们单纯地求新求异 , 而最后以文题害文 。 要做到文题创新 , 是一个很大的话题 , 请同学们继续关注我们的巧学网 。 第六步:选材 在上篇中我们提到了同学们在选材的普遍问题 , 可以说选材是写人记叙文的一个坎儿 , 很多同学就摔倒在这里了 , 我们说选材创新不能只是塑造完美的人物 , 当然也要注意选材创新不等于描写社会阴暗面 , 总体来说 , 我们的文章都是要积极向上的 。 审卷老师讨厌那种大而空 , 而且不切生活实际的材料 , 如写父亲冒风雪骑着自行车送我去医院 ,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21世纪几乎是不太可能 , 打的已经变得非常便利了 。 那么 , 我们怎样选材呢? 1、 写生活的小细节 。 要写父母 , 其实是最容易的 , 每天生活在一起 , 注意一下生活的细节就可以找到无穷的材料 , 爸爸每天等你自习回家做夜宵 , 或者为了你改掉了一个坏毛病;妈妈有时候很唠叨 , 可是和你却情同姐妹 。 看似不经意的东西 , 其实已经包含着爸爸妈妈的爱在里头了 。 不论写谁 , 我们都可以考虑从一些生活小细节入手 , 然后扩大加以描写 。 2、 以写人反映时代新风貌 , 要写一个人拾金不昧、乐于助人 , 请摆脱陈旧的套数 , 要明白 , 时代日新月异 , 每天都出现新人新事 , 比较于自己小的时候 , 身边的人从各方面是不是也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 , 比如说竞争意识变强后 , 人怎么变化了 。 3、 写某个具体时期或者某个具体地点的人 , 在特殊时期的人 , 常常会表现出特殊的状态 , 如非典时期 , 你身边的人怎样表现的?在不同的社会地点 , 一般人们表现不同的社会角色 , 在家的和在办公室的爸爸一定看起来很不一样 。 第七步:结构 怎样给一篇文章搭上一个好的框架 , 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要怎样写 , 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确定了我们在开头、主体和结尾分别应该写什么 。 孙子兵法云:“战势不过奇正 , 奇正之意 , 不可胜穷也 。 奇正相生 , 如循环之无端 , 熟能穷也 。 ”作文结构是深层的东西 , 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 我们的写人记叙文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 1.引入:人物外貌描写+点明题旨 2.蓄势:从不同的角度选取 3.揭题:详写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内涵的一件事 。 4.点化:紧扣题旨或议论或抒情 。 此篇中 , 我们已经把写人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架下来了 , 在下篇中 , 我们将谈到怎样写人 , 才可以使文章显得生动 。 编辑本段写好记叙文——写人篇(下) 我们在上、中两篇已经把写人记叙文的基本框架搭建起来了 , 同学们一定急着想知道 , 如何写 , 怎样才可以把文章的内容充实和丰富起来 , 怎样才能让一个人物栩栩如生 , 我们如何写人的外貌、性格 , 怎样去表现一个人物的具体特征 ,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把这些诀窍一一揭示 。 人物是写人记叙文的重点 , 写人记叙文的目的就是要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 , 怎样写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 , 怎样让人物有血有肉 , 栩栩如生 , 动人心弦呢?每个人有不同的面貌 , 不同的语言、行动 , 不同的思想和性格 , 因此写人第一宝典就是描写 。 人物的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 第一、通过人物的肖像写人 。 人物的肖像主要指人物的外貌 , 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等 。 肖像描写可以写人物的静态 , 也可以写人物的动态 。 进行外貌描写有几大技巧: 1、简笔勾勒特征; 2、运用修辞手法; 3、寄托作者爱憎; 4、一人几幅肖像; 肖像描写要注意两点: 一、肖像描写不是说把一个人 , 从眼睛写到鼻子 , 从鼻子写到嘴巴 , 从嘴巴写到耳朵 , 从耳朵写到头发 , 从脸写到身材 。 通常我们只是选取这个人的外表上一个最最鲜明的部分进行特写 , 比如说 , 写眼睛 , 鲁迅说要"画眼睛" 。 "画眼睛"是写人物肖像的关键 。 他在《祝福》中14次写到样林嫂的眼睛 , 而每一次眼神的变化 , 都透露出人物当时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 。 我们不是说都要写眼睛 , 而是说鲁迅用了“画”这个字 , 强调对人外貌最具有特征的部分的特写 , 通常写人的外表都是为了表现人的性格服务的 。 鲁迅写祥林嫂是"画眼睛" , 但也写了祥林嫂 "花白的头发"(表现其悲惨的命运);写闰土 , 在写眼睛的同时 , 重点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 , 却是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 像是松树皮了 。 "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 。 二、肖像描写切忌公式化、脸谱化 。 一般情况下 , "人如其面" 。 然而人的内心与外貌并不总是一致的 , 外表漂亮不一定心灵美 。 通常外表和人物性格的反差可以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 比如说:《牛虻》中的中年牛虻 , 就是瘸腿 , 面部丑陋 , 有刀伤痕 。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美丽俊俏 , 却心狠手辣 。 第二、通过人的语言来写人 。 1.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 。 人物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的 , 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 , 让人读了如闻其声 , 如见其人 。 鲁迅先生指出:“人物语言的描写 , 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 ”这就是说从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人物的鲜明特点 。 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 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 。 如《孔乙己》当中的孔乙己总是“之乎者也” , 在文章当中描写一个农民说的道理 , 言语一般都是朴实的 , 如果你写得文绉绉的 , 显然就脱离了生活实际 。 二、 人物语言的描写 , 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 。 孔乙己说的话就处处表现出了他的酸腐气 。 第三、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 。 人物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 , 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 。 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 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和性格的表现 , 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 。 ”施耐庵要塑造武松的性格 , 就安排了一回"景阳岗武松打虎" , 全是写武松怎样"打" , 从行动上描写出武松谋略的机智和武艺的高强 在描写人物行动的时候 , 应该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 。 所谓生动性 , 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 , 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 。 所谓典型性 , 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 , 而不那样做 。 第四、通过人物的心理写人 。 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 , 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苦、怨恨、惊恐、嫉妒等等 。 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思忆联想、梦境幻觉等 。 不是每篇文章都适合出现心理活动的 , 我们在写心理活动的时候应该注意: 一、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产生的心理活动 , 记得《卖炭翁》中有一句 , “可怜身上衣正单 , 心忧炭贱愿天寒 。 ”本来寒冷的冬天 , 卖炭翁纵然身上衣衫单薄 , 为了卖炭只能希望天更冷一些 。 二、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 例如高尔基的《母亲》最后一章所写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 , 以及内心冲突 , 直到坚定、沉着 。 第五、通过人物的活动环境写人 。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 , 人物的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 , 写好环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极为有用 。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 ,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 ” 茅盾也认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 , 因此 , 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 。 作品中的环境描写 , 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 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 , 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 。 ”因此写人的记叙文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 。 同学们都知道环境描写分为两类: (一)自然环境描写 又称景物描写 , 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 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 进行景物描写 ,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l、抓住景物特征描写 。 2、要选好写景的角度 。 3、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 。 应该有意识地把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入到周围的自物景物 , 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 。 4、可以采用对比方法写景 。 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 , 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 , 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 5、自然景色可以暗喻某种社会环境 , 如高尔基的《海燕》 , 茅盾的《雷雨前》 。 (二)社会环境描写: 从狭义上说 , 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 , 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 社会环境描写应该注意几点: 1、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 我们所处的时代常常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 , 比如很多典型的世纪新人 , 新新人类 , 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产生的 。 2、必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 鲁迅在写《祝福》时 , 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鲁镇的风情 ,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这篇文章我们讲述了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 , 能够善用我们的这几种描写方法 , 我们笔下的人物一定可以从干瘪逐渐丰富 , 跃然纸上的 。 编辑本段记叙文文体知识一.考纲有如下具体要求 关于记叙文阅读考纲有如下具体要求:(记叙文、新闻、通讯) 1.能指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 理解记叙文所记叙的事件、人物、景物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意义 。 2.理解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的特点和作用 。 3.能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 理解记叙文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记叙的详略得当 。 4.理解和分析记叙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和作用 。 5.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 理解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 二.知识点说明 1.记叙文一般都具备六要素 , 但有的记叙文 , 如果其中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 , 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 , 是可以省略的 。 2.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 , 如《小桔灯》《孔乙己》等 。 采用第一人称来写 , 便于直抒胸臆 , 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 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 如《皇帝的新装》 。 其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 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 3.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 (1)以时间转移为线索 (2)以一人为线索 (3)以一事为线索 (4)以一物为线索 。 多数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 如《藤野先生》 , 文章除了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 , 还有作者爱国主度思想感情这一暗线 。 4.记叙的顺序要求掌握的是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 , 前因后果、条理很清楚 。 如《一面》;倒叙 , 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 , 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 先把结局说出来 , 吸引读者了解其起因和过程 , 如《背影》;插叙 , 指在记叙过程中 , 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 , 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 , 如《驿路梨花》 。 5.记叙文常用的层次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事件和发展过程来划分《皇帝的新装》 (2)按空间转换来划分 , 如《老山界》 (3)按内容变化来划分 ,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按人物、场景变化来划分 , 如《分马》 (5)按感情变化来划分 , 如《荔枝蜜》不太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美蜜蜂—想变成蜜蜂 。 (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 抒情—记叙—抒情、议论 。 6.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和作用 。 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 理解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 7.记叙文虽然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 但常常借助议论、抒情、说明来开拓意境 , 深化主题 。 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1 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 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 2 描写:是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 , 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 3 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 4 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 , 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 , 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 。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 。 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 5 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 小结: 1.记叙文的6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 3.记叙文的线索:1以时间转移为线索 2以一人为线索 3以一事为线索 4以一物为线索 4.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5.记叙文的划分 按事件和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语言 , 动作 , 外貌 , 心理 , 神态 , 环境等或正面 , 侧面)、议论、抒情、说明等 7.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 , 生动 8.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 总结: 1.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主面着手: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 , 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 , 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 , 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 (2)把握关键性语句 , 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 事 。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 理清文章脉络 , 然后概括 。 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 。 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1) 以时空变化划分 (2) 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3) 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 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2.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在结构上:总分总 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 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 。 补充: 童话一般情况下是记叙文 , 但是也可以用议论的方式来写作技巧 。 记叙文的阅读 , 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 , 把握其文体特征 。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 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 中学阶段 , 为了教学的方便 , 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 , 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 二、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 , 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 。 从写作对象的不同 , 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 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 四、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 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 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 , 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 , 准确把握文章中心 。 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 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 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 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 解题思路和技巧: 做记叙文的阅读题 ,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得法于课内 , 得益于课外: 初中三年 , 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 。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 ”我们应该从这些例子中学到阅读记叙文的一般方法 , 然后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去 。 记叙文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文体 。 所以 , 一定要掌握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方法 。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多读、善思会有利于学习和应试 。 比如 , 从1999年起 , 国家教委就倡导开展多读书 , 读好书的活动 。 2001年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列出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 。 可见 , 开阔视野 , 丰富自己的阅读生活 , 会使你多方面受益 。 二、具体步骤如下: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 明确中心 。 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 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 , 理清文章结构 , 划分文章层次 。 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 , 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 , 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 , 找出关键语句 , 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 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 , 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 , 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 7.阅读散文 , 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 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 , 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 8.阅读小说 , 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 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 , 了解故事的情节 ,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 略读 , 细读 , 重读 , 1先大概了解意思 2带着问题仔细读 3多读能更好的掌握书的思想感情 4抓住文章主要内容 , 理清行文思路 编辑本段记叙文结尾文的结尾技巧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 , 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 。 古人说过:“好的结尾 , 有如咀嚼干果 , 品尝香 茗 , 令人回味再三 。 ”与开头一样 , 结尾也很重要 。 如果一篇主题鲜明 , 角度新颖的文章 , 读到最后 , 却被 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 , 岂不可惜!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 , 还得受“开头”的制约 , 这样 说来 , 结尾就更难写了 。 人们称好的文章的结尾为“豹尾” , 从中考作文来看 , 虽然不一定要求篇篇文章的 结尾都是“豹尾” , 但也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 。 一般说来 , 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 ① 画蛇添足 。 即全文已结束 , 本可耐人寻味 , 但作者仍不放心 , 偏要哆嗦几句 , 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 待 , 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 。 ②空喊口号 。 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 , 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喊 , 这种结尾大煞题 。 ③拖泥带水 。 结尾意思已经明了 , 却迟迟不肯收尾 , 冲突了文章的主题 。 中考作文中常用的 由此看来 , 中考作文的结尾显得特别重要 , 如何写好结尾 , 提高考场作文的质量呢?下面的结尾技巧 , 都是中考作文中常用的 。 1、自然收束式 。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 , 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 , 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 , 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 , 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 , 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 。 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 , 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 , 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 , 竞 争激烈 , 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 , 什么“法” 。 只要富于激情 , 挥洒自如 , 写到哪里就是哪里 , 能充 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 , 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 , 马虎草率 , 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 。 在所学的课文中 , 这样的例子较多 , 在此不加赘述 。 2、首尾呼应式 。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 , 写出既呼应开头 , 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 , 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 。 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 , 产生一种首尾圆合 , 浑然一体的感觉 。 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 , 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 , 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 。 ”结尾写道:“四年来 , 这件 珍贵的衬衫 , 我精心地收藏着 , 没有舍得穿它一次 。 ”《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 这种结尾方式 , 就是在文章结束时 , 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 , 运用简洁的语言 , 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 , 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 , 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 , 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 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 , 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的 。 ”《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 , 其乐无穷 。 ——记一辆纺车 。 ” 4、名言警句式 。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 , 着意于引申文章 , 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 。 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 , 用三言两语 , 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 , 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 , 起到“言已尽 , 意无穷”的效果 。 《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 ” 5、抒情议论式 。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 , 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 , 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 , 引起 读者的共鸣 , 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 , 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 。 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 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 , 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 , 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 , 也像一枝花 , 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 作文要一气呵成 , 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 , 不可缺痕 。 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 , 是篇篇各异的 , 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 。 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 , 切忌生搬硬套 , 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 , 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 , 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 举例 请看一位考生作文的结尾: 假如生命不再拥有绿色 , 依然还在求索的我们 , 为什么不行动起来 , 保护绿色 , 保护环境 , 让我们永远都拥有绿色 。 到那时 , 绿色才会高唱:“我轻轻的来 , 正如你(沙漠)悄悄地走……”(佚名《假如生命不 再拥有绿色》) 评点:作者自然地由环境想到了绿色 , 然后围绕“假如生命不再拥有绿色”展开话题 , 文章开篇通 过 “过去”、“今天”、“明天”的对比 , 突出环境正在恶化 , 绿色正在减少 , 自然引出忧虑 。 接着又巧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佳句 , 引出对生命没有绿色的思考 , 给人留下想像 的空间 。 中学生朋友们 , 文无定法 , 究竟用哪一种结尾法 , 还要根据文体要求和自己的喜好而定 , 不 能照搬教条 。 如有的可用议论式 , 有的可用描写式 , 有的可用悬念式 , 有的可用引用式 , 等等 , 不一而足 。 还需要中学生朋友们在实践中多训练多体会 , 努力去探索 ,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 果 。 这样 , 我相信 , 同学们一定能写出“当如撞钟 , 余音绕梁”的结尾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