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李云迪的失误,李云迪为什么不练琴了( 二 )


曾与郎朗相提并论的李云迪为何现在却销声匿迹了? 李云迪不久前在韩国演出中出现重大失误, 事后其官方说法是“舟车劳顿导致演出出现失误” 。 我对钢琴没有任何的研究, 不知道这样的演出失误在钢琴家中是不是常见, 但是歌唱家们在演出时的失误倒是经常听到 。

十多年前, 世界三大男高音中的一位到上海演唱, 票价炒到1500元 。 但演出当晚, 这位男高音当场出现失误, 唱破音了 。 据当时在场的一位电影学院教授回忆, 这位歌唱家也是对现场观众表示出极大的歉意, “甚至都要跪下去了 。 ”跪不跪不重要, 重要的是观众的态度, 这位电影学院教授愤愤地说, “我们来看表演, 要的就是表演者最好的状态, 如果是一场糟糕的演出, 最好的道歉方式就是退票 。 ”

对于失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态度 。 中国人大多数以谦让为主, 讲的是将心比心 。 但这位教授的态度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对于站上舞台的表演者来说, 一切的借口都不再是借口 。

“舟车劳顿 ”会不会成为观众原谅表演者失误的借口, 我不敢确定 。 如果不是劳累和没有时间做演出前的准备, 我想李云迪一定不会出现这样的低级失误 。 但“舟车劳顿”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呢?是谁导致了李云迪的“舟车劳顿”的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

这几年, 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大火, 导致明星走秀甚至比自己的专业都要引人注目 。 演员们喜欢挣快钱, 来参加真人秀;演奏家和歌手们也一样, 新人要出头, 老人要挽人气, 都以真人秀为跳板, 博人眼球 。 赶场从此成为了这些艺人的生活常态, 长此以往, 身体状态和艺术状态处于迟钝和疲惫就成为必然 。 其实我们都无权干涉别人的生活, 但作为观众, 买票进场看一场精彩的表演, 应该是最公平的交易 。 如何避免“舟车劳顿”这四个字, 老一辈文学家傅雷给儿子傅聪的家书中有过精彩的论述 。

1959年10月1日, 傅雷在给傅聪的家书中写道:适量的音乐会刺激你的艺术, 提升你的水平;过多的音乐会只能麻痹你的感觉, 使得你的表演缺少生气和新鲜感, 从而损害你的艺术 。 你既然把艺术看得比生命还重, 就该忠于艺术, 尽一切可能为保持艺术的完整而奋斗 。 他谆谆告诫:不能只考虑需要出台的一切理由, 而要多考虑不宜于多出台的一切理由 。 其次, 千万别做经理人的摇钱树!…… 一个月七八次乃至八九次的音乐会实在太多了, 大大的太多了!长此以往, 大有成为钢琴匠, 甚至奏琴的机器的危险!你的节目存底很快就要告罄;细水长流才是办法 。 他建议儿子傅聪, “像你这样的钢琴家, 每月至多两三次, 才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其他东西 。 ”

我曾经在现场听过一个很受文艺青年追捧的一个歌手为了一个“花”字硬是唱不上去、中途突然刹住声音的尴尬, 但狂热的观众的呼声淹没了他脸上的表情 。 而演奏钢琴和指挥一场演奏会更像是一个更加高级的工程, 来的都是真正发烧友, 任何的失误都逃不过观众的眼睛 。

傅雷先生说, “为了身体, 为了精神, 为了艺术, 为了国家的荣誉, 你都不能不大大减少你的演出 。 ”我觉得, 现在的艺术家没有必要也大可不必以国家的荣誉来做借口, 只是为了你个人的理由计, 如果没有更好的解决“舟车劳顿”的方法, 傅雷老先生建议的“减少演出场次”不妨试试 。 因为只有这样, 演奏家的路才能走得更长更远 。
《如何才能减少李云迪的失误》阅读题答案 郎朗经常参加一些电视机节目, 所以大家可以经常看见郎朗, 觉得他很活跃 。 李云迪和郎朗不一样, 他很少参加这样电视节目, 更加专注于音乐上的创作, 由于很少出现咋大众视线之内, 大家觉得李云迪现在却销声匿迹了, 其实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 李云迪依然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 只是很少有人去关注他的演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