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司马懿,会玩的司马懿太恶心( 五 )


时间上 , 曹丕享年四十 , 曹叡只活了三十又四 , 父子相加不过七十又四 , 刚好多司马懿一岁 。 而司马懿光是从建安十三年就曹操文学椽起算 , 至嘉平元年发动诛杀曹爽止 , 献身曹家长达四十一年 , 成就可归纳成「出将入相」 。 人生七十古来稀 , 若是司马懿七十岁就死去 , 就没有后来的诛杀曹爽之事 , 因此司马懿安内攘外的一生 , 不知又该如何评价 。
次看曹爽对魏主曹芳的忠诚方面 , 曹芳年幼登基 , 本与郭太后同住 。 曹爽先是迁太后回永宁宫 , 分割郭太后与曹芳相隔两地 。 一方面又擅权独断 , 除了广布党羽 , 还更改原有的制度 , 魏主无法禁止 , 曹爽何止功高以震主 。 二方面又广纳诸妾 , 连曹叡的后宫佳丽都不放过 , 又使用皇家专属的技术员、乐队、还有武装禁兵 , 身为臣属却用君王节度 , 僭越之心 , 俨然以皇帝自居 。 虽然曹芳不是曹叡的亲生儿子 , 但是曹爽既占曹叡的才人 , 又用曹叡的师工、鼓吹、禁兵 , 曹叡生前还是魏国皇帝之尊 , 曹爽忝为辅政大臣 , 才是真正犯上欺君 。
司马懿讨伐曹爽正好是清君侧 , 为魏国尽心而忠心耿耿 。 司马懿固然是晋朝的先驱者 , 但同时也是曹魏的守护者 , 陟罚臧否理应公平 , 而有好有坏当中 , 虽然有夺权唾弃等坏事 , 但何吝在其守护曹魏的攘外安内中 , 给点鼓掌肯定?
历史上是怎么评价司马懿的?他是一个什么性格? 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 , 猜忌多权变”(《晋书·宣帝纪》) , 曹操知其“有雄豪志”(《晋书·宣帝纪》) 晋明帝时 , 王导侍坐 , 晋明帝问起晋前世得天下的具体情形 , 王导不加隐饰地叙述了司马懿创业时的业绩和种种残忍手段 , 又说起司马昭在高贵乡公时的所作所为 , 晋明帝大惭 , 把脸埋覆在床上说:“若如公言 , 晋祚复安得长远!”(《晋书·宣帝纪》) 唐太宗李世民曾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 , 指出了司马懿在性格、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 。 原文如下:夫天地之大 , 黎元为本 。 邦国之贵 , 元首为先 。 治乱无常 , 兴亡有运 。 是故五帝之上 , 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 , 处其忧而为乐 。 竞智力 , 争利害 , 大小相吞 , 强弱相袭 。 逮乎魏室 , 三方鼎峙 , 干戈不息 , 氛雾交飞 。 宣皇以天挺之姿 , 应期佐命 , 文以缵治 , 武以棱威 。 用人如在己 , 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 , 性宽绰而能容 , 和光同尘 , 与时舒卷 , 戢鳞潜翼 , 思属风云 。 饰忠于已诈之心 , 延安于将危之命 。 观其雄略内断 , 英猷外决 , 殄公孙于百日 , 擒孟达于盈旬 , 自以兵动若神 , 谋无再计矣 。 既而拥众西举 , 与诸葛相持 。 抑其甲兵 , 本无斗志 , 遗其巾帼 , 方发愤心 。 杖节当门 , 雄图顿屈 , 请战千里 , 诈欲示威 。 且秦蜀之人 , 勇懦非敌 , 夷险之路 , 劳逸不同 , 以此争功 , 其利可见 。 而返闭军固垒 , 莫敢争锋 , 生怯实而未前 , 死疑虚而犹遁 , 良将之道 , 失在斯乎!文帝之世 , 辅翼权重 , 许昌同萧何之委 , 崇华甚霍光之寄 。 当谓竭诚尽节 , 伊傅可齐 。 及明帝将终 , 栋梁是属 , 受遗二主 , 佐命三朝 , 既承忍死之托 , 曾无殉生之报 。 天子在外 , 内起甲兵 , 陵土未乾 , 遽相诛戮 , 贞臣之体 , 宁若此乎!尽善之方 , 以斯为惑 。 夫征讨之策 , 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 , 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 , 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 , 笑奸回以定业 。 古人有云:“积善三年 , 知之者少 , 为恶一日 , 闻于天下 。 ”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 , 而终见嗤后代 。 亦犹窃钟掩耳 , 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 , 谓市中为莫睹 。 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 , 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 , 则当祸人而福己 。 顺理而举易为力 , 背时而动难为功 。 况以未成之晋基 , 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 , 德被苍生 , 而天未启时 , 宝位犹阻 , 非可以智竞 , 不可以力争 , 虽则庆流后昆 , 而身终于北面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