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美国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二 )



1933年3月4日, 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 。 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NewDeal), 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 。 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 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 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

罗斯福的“新政”处方先从整顿金融入手 。 在就职后的第三天, 即1933年3月6日, 罗斯福宣布全国银行“休假”, 这是他所采取的重建银行和经济结构的第一步 。 3月9日, 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令》, 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 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 允许尽快复业 。 13日至15日, 全国绝大多数银行经过财政部审核, 在政府监督下, 分批陆续恢复营业 。 罗斯福对惊魂不定的美国人民说:“我向你们保证, 把你们的钱存入重新开业的银行比藏在床褥下更为保险 。 ”6月16日, 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 建立由联邦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 。 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 银行信用很快恢复, 银行存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增加了近20亿美元!

在整顿农业方面, 从1933年5月开始, 新设立的农业调整管理局着手开展了一场雷厉风行的行动, 在春夏两季有计划地犁掉了大约1000万英亩棉田, 收购和屠宰了大约20多万头即将临产的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 几千万头牛和羊 。 物缺则贵的无情法则发生了作用 。 随着农业生产的下降, 加上1933—1934年遭到严重旱灾, 农产品价格开始回升 。 从1932年到1936年农业总收入增加了50%, 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包括政府补贴)几乎翻了一番 。 保持平价的比例从1932年的55%上升到1936年的90% 。

1933年春天, 罗斯福政府制定了旨在整顿工业的《全国产业复兴法》, 其内容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订立可免受托拉斯法案限制的公平竞争规约;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 并为此拨款33亿美元 。 罗斯福称之为“向工业界提出的艰巨任务” 。 7月又提出订立“一揽子规约”的想法, 规定如愿意合作的雇主应保证遵守全国复兴总署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 。 200万雇主接受了“一揽子规约”, 并在企业门口悬挂以印第安人的雷鸟为蓝本而设计的蓝鹰徽———服从规约的标志 。
罗斯福新政, 新在什么地方?罗斯福新政 。 三新是指第一, 对经济危机实行国家干预 。 扩大内需, 增加民生工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