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三顾茅庐主人公是谁,三顾茅庐的主要人物有谁( 三 )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 , 当时驻军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 , 带着关羽、张飞二人 , 三次到南阳卧龙岗诸葛亮居住的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 此后传为佳话 , 渐成典故 。
扩展资料:
成语典故【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 , 躬耕于南阳 , 苟全性命于乱世 , 不求闻达于诸侯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猥自枉屈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咨臣以当世之事 , 由是感激 , 遂许先帝以驱驰 。 后值倾覆 , 受任于败军之际 , 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历史背景
汉末 , 黄巾起义 , 天下大乱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 孙权坐拥东吴 , 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 , 又有才能 , 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 , 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 此为一顾 。
不久 , 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 , 见诸葛亮不在家 , 就催着要回去 。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 , 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 此为二顾 。
过了一段时间 , 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 , 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 , 未必有真才实学 , 不用去了 。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 , 如他不来 , 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 , 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 。 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 , 已经是中午 , 诸葛亮正在睡觉 。 刘备不敢惊动他 , 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 , 才彼此坐下谈话 , 此为第三顾 。
此次谈话 , , 诸葛亮为刘备奉献草庐对策 , 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 。 “三分天下”的策略受到刘备推崇 , 正是在这一战略决策指导下 , 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 与孙吴和曹魏两大政权成三国鼎立之势 。 这也就是后世的《草庐对策》也叫《草庐对》 , 此后成为千古名篇佳作 , 成为中国政治和军事谋略的代表作品 , 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 , 《草庐对》具有典范价值 。
《草庐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构想之一 , 在政治谋略和战略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
参考资料: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刘备和诸葛亮 。
三顾茅庐或三顾草庐是指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诸葛亮住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事件 。 此事件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 , 该文提到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咨臣以当世之事 , 由是感激” 。 《三国志》中对此仅有“凡三往 , 乃见”的简略记述 。 《三国演义》对此事件进行了扩写 。 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 。 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 , 字玄德 , 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 , 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 谥号昭烈皇帝 , 史家又称为先主 。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 , 刘备是汉朝的宗室 , 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 章武三年(223年) , 刘备病逝于白帝城 , 终年63岁 , 谥号昭烈皇帝 , 庙号烈祖(一说太宗) , 葬惠陵 。 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 , 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
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 , 宽以待人 , 志向远大 , 知人善用 , 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 字孔明 , 号卧龙(也作伏龙) , 汉族 , 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 , 死后追谥忠武侯 ,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 并改造连弩 , 叫做诸葛连弩 , 可一弩十矢俱发 。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