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千怎么写,小怎么写( 三 )


汉代通行的字体
汉代通行的字体约有3种:
①篆书,用于刻石、刻符以及高级的官方文书和重要仪典的书写, 如天子策命诸侯、柩铭、官铸铜器铭文、碑上题额、宫殿砖瓦文字等;
②隶书,多用于中级的官方文书和经籍的书写,如天子尺一诏书、一般的经书和碑刻等;
③草书,用于低级的官方文书和一般奏牍草稿, 如《永元器物簿》、武威的医药简、日忌、杂占诸简 。 其他一些文字如“古文”等应用范围较狭 。
篆书——西汉碑刻篆书比较少, 因丰碑大碣在西汉尚未兴起,留存今天的多是一些题刻,其篆书由秦代的圆转逐渐趋向方正 。 东汉立碑之风兴起, 碑刻篆书, 书法结体茂密, 体势方圆结合,用笔遒劲,与秦代刻石风格不同 。 汉代碑刻篆书最为丰富多采的是碑额,有的结构方整奇肆,有的婀娜多姿,不仅风格多样,而且用笔也层出不穷,或圆转巧丽,或方折挺拔,或茂密,或疏朗 。
汉代篆书另一丰富的宝库为铜器上的铭文 。 汉器铭文多先书写,再由工匠凿刻而成,因此笔画多为方折, 转折处断而不连, 使篆书呈现出另一种风格 。 但其结体和笔画仍然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面目 。 新莽时期铸造的铜器铭文多为工整垂脚的方正小篆, 结构舒展挺拔, 风格典雅俏丽 。
汉代砖瓦文字, 大都是篆书,形体修长,富有装饰性 。 瓦当文字随形书写,独具匠心,使篆书赋予浓重的装饰趣味 。
汉代篆书墨迹出土不多,甘肃敦煌出土的干支简、武威磨咀子汉墓的旌幡、居延出土的张掖都尉启信等, 都为结构方正的篆书, 用笔细瘦方硬 。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有部分是汉初的篆书, 可以说是带有隶书意味的篆书 。
隶书——隶书起源很早, 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 。 隶书在秦代普遍流行于民间, 它在民间经过不断地改正和完美, 到汉代发展到最高阶段,成为汉代的主要字体 。 秦代到西汉初期是隶书的古隶时期,西汉石刻除一部分是篆书,其余多为篆隶递变过程中的古隶, 其结构已是隶书的体势, 但笔画尚未见典型的波磔 。 隶书到西汉末期和东汉时期发展到成熟阶段, 这时隶书形体由长方趋向宽扁,由纵势转向横势, 笔画已趋工整,波挑也更为完美, 而点画俯仰呼应使隶书的艺术性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 东汉隶书用笔技巧更为丰富, 在波挑中充分发挥笔毫的变化,提按顿挫,起笔止笔, 表现出蚕头燕尾波势的特色 。 在结构上疏密的变化,点画的呼应,更加呈现出隶书复杂多变的姿致, 而风格也更为多样 。
汉代简牍和帛书为隶书主要的墨迹 。 从已发现的汉简来看, 工整谨严的隶书多见于先秦典籍和官方诏令 。 最能代表隶书成就的是东汉碑刻 。 东汉盛行立碑刻石的风气, 碑本身就是一件石刻艺术品, 碑的重要部分──碑文,要和碑构成完美的艺术形式,因此特别重视书法 。 东汉碑刻隶书, 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字形比较方整, 而法度严谨, 波磔分明;书写比较随意自然, 法度不十分森严, 有放纵不羁的趣味 。
前者又可分为两种风格:①倾向端庄秀丽的风格,刻的比较细腻, 笔毫效果较明显, 笔画波磔分明 。 结体方正, 笔画顿挫有致 。 ②倾向古朴雄强的风格, 刀刻的效果较明显, 笔画呈现方棱, 转折崭齐, 结体方正 。
后者也可分为两种风格:①书写草率随便, 字形大小参差不一 。 ②由于写在崖壁上, 为不平整的石面所限制, 所以随石书写, 有自然不拘的效果 。
汉砖隶书, 有一种刑徒墓砖, 是记载服劳役的刑徒死后随葬的题记, 文字都用刀随意刻成, 和捺印的砖文不同 。
捺印文字比较方正古朴, 而刑徒墓砖文字比较草率随意, 书写和镌刻没有行格, 笔画任意纵横错落, 有一种奔放不羁的趣味, 可能是民间书法家或工匠所书刻 。

推荐阅读